-
【萬里江山來醉眼】渥太華(十六). 教堂
星期四, 11月 22nd, 2007
16.8 Knox
Presbyterian Church
16.9 Anglican Church of St. John the
Evangelist
-
【萬里江山來醉眼】渥太華(十五). 教堂
星期三, 11月 21st, 2007
16.5 Christ Church Cathedral
16.6 Église Unie St-Marc
(St. Mark United Church)
16.7 D*o*m*i*nion Chal*mers Unit*ed
Ch*urch
(橫七竪八貼不上來,連貼幾次,系統提示,說正在審核。然后,帖全如入百慕大,了無踪影,太恐怖了。審核個jb啊?只是一些建築,完全沒有任何丫們害怕的“不良信息”。逐個字逐句話試,原來可能是 D*o*m*i*nion 出問題。唯將教堂名稱弄成滿天星状。叫人不操這些SB們的娘都難,操!)
-
Beyond the Clouds
星期二, 11月 20th, 2007
看完電影,窜上豆瓣論坛,哇哦,80幾篇評論,覽一眼,真令人抓狂,直想抓起高音喇叭,大吼:
你們究竟看懂了這部電影沒有?
它到底在說什么?
它到底想表達什么?
有意思嗎?故弄玄虚。
誰能告訴我,苏菲玛索干嗎要全裸拍床戲?有此必要嗎?如果第一個故事,為表現長得像許文強的工程師受傷的心靈以性作武器向女教師成功地施以報复需要全裸鏡頭;第三個故事,為表現不忠丈夫在妻子和情婦間以性作平复她倆情緒的手段需要全裸鏡頭,那么,請告訴我,干嗎要那組苏菲玛索的全裸床戲鏡頭?因什么需要?想要表達什么含意?一個杀父女子的放浪形骸?嗯,纯真的眼神,淫蕩的身子,老不老土啊?這題材。
美感、傷感,人生、哲理,偶然性、必然性,有必要弄這么長長的一部電影來表現?一張好的黑白相片,甚至,一幅好的漫畫,足矣。
或許,讓一個半秃的“導演”穿插全片,你不能說他難看,這就是艺术片;或許,七零八落,天馬行空,你不能說不懂,這就是安东尼奥尼所謂的大師電影。那就讓我來膚淺,讓我來沒水平,恕我直言,我認為這不是一部好電影,抱著很大的期望去看,結果,很失望。
看完電影,我建議它應該改名字,不要叫《云上的日子》,改為《雲里霧里的片子》。 -
【萬里江山來醉眼】渥太華(十四).嘉年華
星期二, 11月 20th, 2007
17 天天有Party
又被街上喧鬧吵醒,又是匆匆彈到街上,又有巡車表演,這會兒,小孩子是主角,迎聖誔活動。
两旁擁滿小孩子,回看巡迴表演的花車,一輛輛,全是消防車、解款車、公共汽車、拖拉機,……其它什么亂七八糟的車化妝而成。渥太華政府為哄小孩子,無所不用其极啊。消防車也拿出來玩,要是眼下城里失火咋辦呢?
這是渥太華的公共汽車,笑倒。
消防員叔叔向街边兒童派發糖果。
我也拿到了幾枝糖,說明我還是兒童哈。
聖誔老人,還有這位,我也不知道叫啥,到處跟人揮手、握手,“呵呵呵呵,Merry
Christmas!呵呵呵~”我承認,我比較淺薄,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跟著高興起來,還是會有點感動,有點感慨,想到這張照片,幸好,吾上國也有熱熱閙閙的群眾娛樂活動哇:
(現在网上搜得很辛苦,相關照片和文章基本上難以找到,哈哈,果然有效率,哈哈,真是的,這不是領導喜聞樂見的場面嘛?) -
【萬里江山來醉眼】渥太華(十三). 教堂
星期一, 11月 19th, 2007
16.3 St. George’s Anglican
Church
可惜正在維修。
只能拍到側窗和側門。
16.4 St.
Patrick’s Basilica記得屋頂明明是淡綠色的,可那天雨天拍出來,居然是磚紅色的。
此角度看,又是綠色(仔細找,在樹葉后)。
-
【萬里江山來醉眼】渥太華(十二). 教堂
星期一, 11月 19th, 2007
16.2 First
Baptist Church
接下來貼出的教堂,規模小,還拽,全大門深鎖,平時不讓人進去參觀。
既然無法了解內部,我也沒興趣去了解它們的背景,只欣賞欣賞外表吧。
-
【萬里江山來醉眼】渥太華(十一). 聖母大教堂
星期四, 11月 15th, 2007
16
“教堂痴”
渥太華街上,教堂林立,有如7-11便利店。有時候站在街角左右一望,便有二、三個教堂的尖頂映入眼帘。
我對宗教不感興趣,但非常喜歡這些精緻的教堂建築,只要一看見教堂,就樂得屁顛屁顛地奔去,寒风中圍著團團轉,拍照。手套顧不上戴,拍好,手就凍僵了,揣進口袋里捂,懊惱地想:冷死了,冷死了,下回不拍了,還是保暖要緊。下回看見教堂,忘了精光,又拍。有時候去的時間不對,光線不好,拍不了,回去就整天趴在窗口,“望天打卦”,俟好天再去。
我樂此不疲地玩著這樣的游戲,赢得“教堂痴”的名號。
16.1
圣母大教堂(Notre-Dame Cathedral Basilica)
渥太華最規模、最古老的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Cathedral Basilica),隶屬於梵蒂岡的大主教堂。
1841年建造時,設計為新古典主義式,造了三年,基部完工,大伙突然又改主意了,想還是將它弄成哥特式吧(怎么象女人挑禮服?),又不想/不能重造,于是,就以新古典主義的下身造了哥特式的上身,成就現在這副模樣。……昏倒!
施工五年,1846年,大教堂竣工,不過,這二枝有如呂布頭頂上長長的翎毛一樣充滿神彩的尖頂,直到12年后的1858年才被裝上。什么原因呢?不會又有人想改設計成羅馬式吧?反正那十二年,頭頂光秃秃的,肯定樣子不好看。鍍鍚的尖頂,1990年翻修,現在如全新的,陽光下,熠熠閃光。
十月份,在大教堂外邂逅罕見的雙彩虹。
看著它們慢慢褪去。
16.1.1 三顧大教堂
專程去參觀了三次。第一次,關閉了在進行婚禮,當時我老實,居然乖乖地被關在門外,不曉得溜進去,偷拍幾張婚禮照片。第二次去,門口竪了牌子:彌撒期間,謝絶參觀和攝影。我被迫坐在里面,听布道,和管风琴音樂,──管风琴蠻好听。
位於二樓后高大、精巧的管风琴。
第三次,盼得好天氣,拎了相機一溜烟奔去了。1點多到,彌撒還沒結束,坐里面等了一會兒,大家陸續散去,才得以到處走動,大參觀特參觀,十分儘興。
開始還不好意思拍照,在這種場合,宏偉、庄严、肅穆,不管本身信不信教,自然而然會尊重別人的虔诚,不想無禮。后,發現進去參觀者,全任意拍照,工作人員沒任何勸阻的意思,祈禱者亦無任何不悅意思,相反,還對著我笑眯眯地,才壮胆。
前面一排聖人塑像,可能如我們庙里的五百羅漢吧?門外漢,絶對搞不懂誰是誰。左下角那塊白色的,是個座地小電風扇。煞风景,避來避去避不掉,如實拍下,也是一種真實,說明教堂里的空調不足,通风不夠?還是神職人員比較丰满?怕熱?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特別愛看這樣的細節。
两旁大窗是彩色玻璃拼嵌而成的聖經情節。阳光透過這些彩色玻璃照進室內,在两旁柱子上留下斑斓光澤。被迫旁听弥撒時,我就盯著那些光澤發呆。
教堂里的金碧輝煌、艳丽色澤,在外面只能看見灰色磚牆。也許,寓意就是跨進去才得以目睹那種美麗,信者得見。
-
【萬里江山來醉眼】渥太華(十).紀念日
星期二, 11月 13th, 2007
15 纪念日(Remembrance
Day)
15.1 差點錯失的盛大活動
一個月前,看見許多加拿大人襟帶小紅花,不知何故。后來了解到,那是為紀念牺牲的戰士。而且,11月11日為國家紀念日。不由納悶,二次世界大戰,好像都沒加拿大的什么輝煌戰事,何來這么多為國捐軀的戰士需要紀念呢?
沒將紀念日放在心上。
11月11日早10點,還在床上迷迷糊糊,突然,一陣风笛“呜呜袅袅”地傳來。我跳下床,跑到窗前張望,啥也看不到。打開電視,看見英女王致辭。啊?這么大陣仗?連英女王也來了,早知道去凑熱閙。轉到本地電視台,直播的儀式好象還沒開始,好象還赶得及。從床上到加拿大“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距離有多遠?我不知道,只知道15分鐘足矣。15分鐘之前我還窝在床上,15分鐘之后,我已經在紀念碑附近,對著這些“高帽子”,按下快門。當然,大家就不要計較鏡頭背后的那位“攝影師”披頭散發、眼屎拉扎。
加拿大騎兵。
耿耿于無緣目睹夏天的換岗儀式,終於得見更盛大的一次活動。
人頭簇擁,要拍清晰,困難了一點。在這里都不好意思拚命往前擠,大家都那么文明,我是中國人呀,舉手抬足都要顯示出文明古國的不凡氣度。呜呜呜,就是太委曲自己了。
誰能告訴我,怎么樣PC掉前面那個該死的帽子啊~啊~啊?
15.2 维米岭战役(Battle of Vimy
Ridge)
今年是加拿大維米岭戰役九十周年紀念。今年4月,英女王、加拿大總理和法國總理等已在法國境內加屬的維米岭紀念碑前舉行了紀念活動。早上電視播出的,有英女王出席活動的,誘使我從床上彈到街上的節目,便是那次活動。
法国阿拉斯市北维米镇附近的维米岭,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德国最好的西部防线,兵家必爭之地。英、法自1915年进攻维米岭,多次交鋒,均以惨败告终。单法军方面,就有15万士兵阵亡。
1917年,盟军再次向维米岭进攻,由加拿大軍执行进攻任务。加军傾其所有兵力,──總共4个师,通過近十天的激戰,4月12日,終以3598名阵亡和7104名士兵受伤的代价控制了整个维米岭。而德军方面约有2万士兵阵亡,4千余人被俘虏。
這一仗,是加拿大戰爭史上最了不起的戰績。
最近,加拿大在阿富汗戰場損失了6位士兵,繼不繼續出兵阿富汗又會提出來成為爭論的話題,藉紀念日大讴歌特讴歌在海外陣亡的將士,看起來,還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和作用。我不無坏坏地想。
紀念儀式現場,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第一次發現,原來渥太華人也不少嘛。
沒發現當局組織的迹象,群眾自發自願地涌來。許多人襟帶小紅花。默哀時,廣場上那么多人,一時鴉雀無聲,連狗也懂事似地不叫。
活動中,按時間鳴禮炮二十一响。有趣的是,連大人物發言時也照鳴不誤,無知者無畏,看來洋鬼子還不曉得啥叫“君威”。
酷酷的加拿大警察GG。
拖過二門“大”炮,真的很大耶。
我發誓,絶沒有漏拍或少拍,總共就這么二架戰機掠過。
如果通過google
earth,參觀過美國戴维斯空军基地,一定會有意見:美國真不夠朋友,那么多架飛機,就算不肯送,借也借幾架給好朋友加拿大嘛。這么重大的活動,只二架戰機。
附,戴维斯空军基地google
earth截圖(本客精心泡制)。
-
The Talented Mr. Ripley
星期日, 11月 11th, 2007
這部電影,一直想看,惜一直找不到,可見稀珍程度。片長140分鐘,片尾名單拉出來時,我輕叫一聲:“啊?沒了?”可見精采程度。我給這部電影打最高評價的五粒星。
導演安东尼.明格拉(Anthony
Minghella),導演過我非常喜歡的《英國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他的另一部作品,《冷山》(Cold
Mountain),個人觀感略遜,可以一看,但遠沒有《英國病人》和《天才雷普利》印象深刻。
《天才雷普利》,這部電影足以展現马特.达蒙(Matt
Damo)的演技,他飾演一個貧窮的男青年汤姆.雷普利,受富商所托,去意大利勸說其子狄克回家。按老土的剧情發展,紈絝子弟狄克錦衣玉食、瀟灑不羈的生活方式令他貪慕不已,甚至,也可因對狄克美麗的女友瑪姬見色起意,設計杀死狄克,取而代之。
故事並非如此發展下去。卑微的汤姆.雷普利不可藥救地愛上了阳光灿烂的狄克。或出於堅定的異性戀性取向、或花花公子無本心,或與生俱來的优越感,狄克對湯姆的感情,嗤之以鼻。湯姆失手打死了狄克,為求自保,一再開杀戒。最后,將幾乎是完美的化身,愛護他的彼得也親手毁掉。其實,迷戀爵士樂的狄克,並非湯姆的同類人,從事古典音樂的彼得,才應該是他的知音良伴。然而,愛情是盲目的,毫無道理可言的。
如果以為這是類似《猫鼠游戲》(catch me if you
can)那種純粹的詐騙和反詐騙、謀杀和偵破等高智商犯罪電影,那就錯了。影片對感情、人性和犯罪前后的心理刻劃,深刻、細膩,遠比故事本身吸引。令人不由自主地同情兇手湯姆,這位地位卑微、舉止笨拙,內心充望激情,充滿對愛情和优雅、美好、舒適生活响往的欲望,然而又機智過人的扯謊大師。當追求已成奢求,湯姆只好將“往事埋进地下室,然后把门关上永远也不进去”。這不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嗎?既便他是天才。
影片,很奇怪地,顛覆了是非觀念,會希望“天网恢恢”不要實現,希望兇手湯姆得以逃脫。但是,一場又一場的意外邂逅,一個又一個的難關,接蹱而來。湯姆穷於應付,疲於奔命,謊言、機智、巧合和運氣……,我的心悬起又落,落了又悬。看得心累,還直說好看,有點像自虐狂,也正是電影的魅力。
最后,研究一下譯名。“天才雷普利”,是狄克的女友瑪姬認定湯姆是兇手,又苦無證據,無奈隨狄克父親回去,上船前挖苦湯姆所說的。品味這一層嘲諷意思,《天才雷普利》,比另一個得到許多人稱贊的中文譯名,──《心計》,貼切多了。 -
Trois couleurs: Blue, Blanc, Rouge
星期五, 11月 9th, 2007
有些片子,錯過也就錯過了。有些片子,不容錯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三色系列:《蓝》、《白》、《紅》(Trois
couleurs: Blue, Blanc,
Rouge)便是。觀后,會在心里回味再三。
《蓝》片里一串蓝色的水晶吊飾、《白》片里重复出現的飄揚的白色婚紗和《紅》片里諸多的紅色調:紅色的床單、紅色的酒吧、紅色的廣告牌、紅色的吉普車……,對應三部電影的片名,並奏出各自的主旅律:蓝的哀傷和解脫,白的執著和糾纏,紅的溫暖和希望。《蓝》、《紅》风格貼近,一樣細膩、缓慢,《白》有些偏差,情節比較離奇。
三部電影鏡頭上也互相滲透,交織一體:《蓝》女主角朱莉去法院找尋先夫當律師的情婦,闖進了《白》片男女主角卡罗尔和多明妮戈離婚的法庭。《紅》片女主角范伦提娜在馬路上帮一位駝背老太太塞個瓶進垃圾箱,《蓝》片女主角朱莉坐在公園凳子上出神,那位駝背老太太就打她面前走去那個垃圾箱,同樣的場景。這樣的處理,給人的感受是非常震撼的:我們都曾那么不經意地穿插到另一個人的生命軌道上去,而擦身而過的每一個人,卻有他/她各自的故事在上演著。
相比女主角清麗無比的《蓝》和故事性強的《白》,我更偏愛《紅》。《紅》的故事簡單,傳遞的意思卻是無穷的。時空交錯的恍惚、連环套的精巧、宿命的烟霧,籠罩其間。
故事開始的時候,女主角范伦提娜和年青的法學院毕業生奥古斯特是近邻,但非常像《向左轉,向右轉》。
退休老法官因為范伦提娜的指責而去檢舉自己竊听邻居電話,遭竊听的女邻居作為證人上庭,在等待出庭的時刻,和另一位男士談笑风聲。這位女邻居正是奥古斯特的女朋友,比他大二岁的師姐。
老法官述訴的往事和奧古斯特的惊人相似:我年輕時,曾愛上大我二岁的師姐……;
奧古斯特過馬路,手中的書掉在地上,翻到的那一頁,正是他后來考專業試的內容。
老法官說:一次偶然,手中的书翻到了考试的内容……
如果奥古斯特的女朋友因為老法官的竊听事件出庭作證而結識了新歡,可以說正是老法官一手導致了奥古斯特失戀。如果奧古斯特就是年輕時的老法官,那更玄妙,將來的自已,干預了年輕時自己的人生方向。
老法官建議范伦提娜坐船去英國,並要了船票仔細地看了看,接著就有奥古斯特抱著黑狗也上了那艘船。海難后,范伦提娜和奥古斯特雙雙站在一起。從對面不相識,到千里來相會。
奧古期特和范伦提娜終於結識了,老法官梦見四、五十岁時的范伦提娜過得很幸福。那么,他的命運是否也從此改寫了?應該再也不會以竊听邻居的電話而渡過余生吧?
也許,我們一直以為自己無力改變什么,原來,我們確實在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