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香港的文化現象,大家都樂衷於拿“文化沙漠”來說事兒,尤其國內的朋友。我也是,初到香港,在這華洋夾雜的地方,嗅不到絲毫文化的氣息。后來慢慢悟出,其實也不竟然,香港文化著呢,只是它的文化不會跟你莎士比亞蒙娜麗莎來一套,也不會跟你李白杜甫的吟幾句。香港的文化极其生活化,體現在周日排幾個鐘頭隊,為在吵哄哄的餐廳、用濃濃的普洱茶、送服油腻的點心的飲茶藝術上;體現在看周星馳的電影,笑到肚疼、淚流滿面、但又不知為什么而笑、心中仍戚戚然的無厘頭精神上;還有,香港的黑社會,最為精彩、令人著迷,我覺得非常文化。
是當年的“英雄本色”,這部無論票房還是口碑都獲得了空前成功的江湖片,將香港的黑社會領出夜幕,推向文化和藝術的堂皇領域。感謝周潤發為我們塑造了Mark哥這個不朽形象!於是,我們心目中的黑幫大佬,全是身穿黑色長褸、手持雙槍、膽色過人的Mark哥; 我們想象中的香港,成為一個黑幫經常講數,一言不合、子彈橫飛,隨地(不是大小便)火併的劈友勝地;我們腦海中的黑幫火併,永恒在吳宇森精心設計的那個令人屏息的優美瞬間:Mark哥手持雙槍、飛身停留空中;幫會里的人際關係,也全似一曲“當年情”所唱的那么美好:為朋友二肋插刀。此後的香港影壇進入了一個瘋狂打造黑幫英雄的時代,而每名血性的香港男子(可能蔓延到中國及東南亞地區),都血脉賁張地向往著江湖生涯,恨不得前胸繡“忠”,后背繡“義”,額頭束上“俠”字布條,投身黑社會。
是的,黑社會是俠客精神在現實生活中的延續,江湖大佬拜關公,信奉“忠、勇、義、烈” 。青少年投身黑道,或多或少抱著如此“天真而崇高”的理念。
但現實生活中的黑社會是怎樣的呢?在三教九流雲集的廟街、钵蘭街、鴨寮街,太陽底下井然有序,小販擺攤子,街道二旁店鋪林立,開門做生意;行人如鯽,不時有差佬(警察)巡過。當然,細心一點,會發現小販售賣著盜版DVD、進口毛片;肥碩的職業婦女與咸濕干瘦的阿伯眉目詢價;公園長凳上坐著目光痴呆、手臂帶孔的癮君子;小販、卡拉OK、麻雀房、桑拿浴、游戲鋪經營的背后,有一樣叫“陀地費”(保護費)維持著秩序。
我們失望得大叫:一點也不浪漫啊!那些剑拨弩张、喋血街頭的場面呢?其實,只有當年葉繼歡的“省港旗兵”搶劫銀行,跟謷察爆發遭遇戰,肯當街上演子彈橫飛的動作片。真實的黑幫火併,規模、檔次和觀賞性遠遠落后於大市,動用手槍都屬罕見,更遑論電影中動不動來個AK47一輪掃射,或者“乒乒乓乓”炸得不清不楚的。當然,我們會見到“開片”,金發大佬一律黑色T恤牛仔褲,報紙包著開山刀……第二天報紙報道;昨晚旺角數十人打斗,有人浴血送醫院搶救,云云。偶然,也會見到“晒馬”,上百人一呼便到,生死荣辱置之度外,總算有點豪情盖天的江湖气概吧?沒佩服多久,警車差佬齐到,眾英雄成烏合之眾、雞飛狗走。走避不及的雙手抱頭、蹲在地上。
某周刊采訪了應邀“晒馬”,途中被差佬撞破,只好折回的小喽囉。原來“晒马”一次,出場費一頓饭加车马费一百元。不由感嘆:曾幾何起,“義氣”有價?小喽囉年方十七,雙失青年(失學失業),無功而返,沒有免費餐,晒馬費自然一分錢也收不到。他啃著記者買給他的漢保堡,滿臉惆悵:“X!現回家的車費都沒有。不過,不要緊,可以地上撿。”
記者惊奇:“地上真有金撿?”
“嗯,上回我撿到一蚊(元),湊上自己的,剛好四蚊,夠搭渡輪回去。”
絕對不是笑話!
那天,我在公司也撞見个大佬――換蒸餾水樽的大哥,一條好漢早已从了良。精赤的上身隱約著銳氣,左青龍右白虎,刺青有點褪色,如同他褪色的光辉歲月。
一將功成萬骨枯,遍地皆是古惑仔、小混混,或者,曾經叱咤風雲、老邁無所依的過氣大佬。香港生活中的黑社會,是鄭伊健的“古惑仔系列”而非周潤發、狄龍的“英雄本色”,雖然和電影里描繪的落差很大,但仍不失為一種文化。
2004-7-15
13:10
12月 23rd, 2005
来长见识,留下点泥巴脚印。
23:34
12月 26th, 2005
謝謝柳mm和竹JJ這些破爛舊文, 搬來只是當庫存, 因為這里有分類, 我以后容易查找你們別好耐性的一篇篇去看, 會看得頭昏惡心的….. ^ ^
19:08
04月 7th, 2008
热血娥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