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佐酒】周本紀第四(5).成康之治
星期日, 06月 10th, 2007
1
“縱馬于華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
《史記》里漂亮的句子,像寫赋了。
2《山海經》:“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廣圓三百里,中多馬,湖水出焉,北流入河也。”
有點世外桃源的味道。
就是弄不懂擁有這樣一個世外桃源的夸父,怎么去逐日了?還跑到活活渴死。
受啥刺激了?3
“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
武王九十三岁崩。
成王繼位時年十三。
這是比較統一的說法。
問:武王生成王時年八十,早干嗎去了?八十岁之前沒有任何子嗣嗎?
難以置信。
翻翻八卦宝書《綱鑑易知錄》
公元前1140年,周西伯(文王)得呂尚,立為師。
公元前1134年,周西伯(文王)薨,(武王)發立。
公元前1128年,周西伯(武王)納呂尚之女邑姜,是年生子誦(成王)。
接著,武王率軍在呂尚的協領下,觀兵于盟津,會戰于牧野,一舉打下江山。
這是怎樣的一張君臣互相利用、關係錯綜複雜的网?包含多少储位爭夺的宮庭內幕?
本酒也就是這么瞎想一想,成王的外祖父是姜子牙,聊當八卦故事看吧。
4
打下天下沒多久,武王有疾。皇帝的直系親屬不急,可把周公旦急坏了,斋戒沐浴,祝告祖先神靈,祈求將武王身上的疾病移到自己身上,願替代武王去死。
這樣奮不顧身,《聊斋誌異》有割股獻母的樂仲;《二十四孝》有脱衣喂蚊的吳猛,可人家這些都是為了雙親,出於孝行。為君王的,或許也有。勾踐被質於吳國時,也十分忠心,担忧夫差的身體,嚐夫差的糞便;慈禧為了慈安,割肉為藥。
周公旦不是忍辱負重的勾践,也不是別有用心的慈禧,他只是做了一個漫不經心的動作:將代表其忠心的祝文裝進匱里,金漆封口。
后來武王崩,成王年幼,周公旦攝政。流言四起,管、蔡二叔叛亂。這封祝文被開封取出,昭示天下,證明周公旦早就忠心耿耿,平息了流言。輿論工作做好了,周公旦也順利平定了叛亂。
5
“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錯四十余年不用。”
天下安寧,沒啥好聊。
-
【史記佐酒】周本紀第四(4).周公吐哺
星期日, 06月 10th, 2007
1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在那首以本酒筆名為起句的著名詩里,用上述二句作結語,婉轉地表達了自己向周公同志學習的決心。
表面上來看,曹操自比周公旦,非常恰当的,倆一樣的文才武略。周公旦東征三年,平定了管、蔡二叔的叛反,為周朝打下稳健的根基。曹操,在軍事上的天份和才能,自不必說,只要我們不提濮阳逢吕布、潼关战马超、赤壁遇周瑜便是。
据說周公旦知書達禮,有點書卷氣,當初武王虐紂王尸體虐得不亦乐乎時,是他,皱起了眉頭。后來輔助成王,是他,“攝政七年后,傳有制禮作樂之事焉”。
周公旦東征后也寫一首《東山》:
我徂東山,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詩寫得好不好,我不懂看,但我數過了,每一句也是四個字,和曹操的一樣。所以曹操說自己像周公、要做周公,表面上是成立的。
2
我強調只是“表面”成立,這里,又要笑笑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一廂情願、自作多情,──也許不儘儘中國古代,還包括現代的。
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就是能夠位极人臣,權傾朝野。別担心“權傾朝野”這個詞所含的貶意,若是自己(或和自己政見相同者),就算權傾朝野也是忠臣,無妨。否則,當然是奸臣,大大地有妨了。
中國知識分子希望皇帝正當壮年,可以對自己言听計從,皇帝年幼或老到糊塗了,可以攝政就攝政。要誰怀疑他們忠心,表示他們權力太大,他們抬出周公旦,說:人家老周都這樣做的嘛,我們的忠心可是日月可昭呀。(天地良心,要正式上位,正宗的中國知識分子還真是不屑做的,他們就熱衷於當管家。)
他們忘了一件至關緊要的事:人家周公旦可是王叔,和成王有血緣關係,攝攝政,再還政,那是家族內部事務。再說,就算周公旦攝政攝得興起不樂意還王位給侄子了,也算不上叛逆篡位,殷商還流行“兄終弟及”呢,周朝伊初沿用一下舊習,有何不可?
曹操,和后來的大臣自比周公旦,當朕傻的?!
皇帝想。
3
周公旦做梦也沒想到,三千年后,因為某一位皇上的臣子刚好姓周,而被挖出來批判了一番。
這批斗大會時空相隔得遠不遠了一點?唉!
4
曹操的recruitment,啟用周公旦的形象作廣告。
傳說周公旦求贤若渴,有一回,正洗頭,遇高人來投,來不及梳理握著頭發就奔出去迎賓(怪吓人的哦);又一回,吃吃飯,遇人來訪(這些人怎么這么不識相?專挑這種時候來?),來不及嚼咽將食物吐出來就沖出去了見客了。
“周公吐哺”,其實是挺倒胃口的一個動作,曹操寫了,就詩意了。而且,這一點,曹操學得最象。《三國演義》第三十回:
“……时操方解衣歇息,闻说许攸私奔到寨,大喜,不及穿履,跣足出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