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未分类’ Category

  • 【觀影筆記3.09】《朗讀者(The Reader)

    星期四, 02月 19th, 2009

     
     
    已經很久沒給一部電影打五星了。相比《铁達尼號》(Titanic),現在的温丝莱特饰(Kate
    Winslet)已屆中年,年輕美貎流逝,可更有看頭了,主要因為演技成熟了,一個人沉淀了。今年奧斯卡提名片中,她可謂大丰收,二部提名。二部提名的影片中,這部《朗讀者》(The
    reader) 比《革命之路》(revolutionary road
    )好多了,尤其她的演技,第一次讓我忽略她的美貎、她的胴體,而關注她的動作、表情。
     
    《The
    reader》,一個十五岁的男孩和一個可以做他媽的女人的孽戀,想想蠻惡心的,怎么可能接受呢?誰知看后,潸然泪下。
     
    温丝莱特饰的漢娜是個文盲,因此,她极度自卑,封鎖自己,不惜任何代價要守住這一秘密。文盲能胜任的工作不多吧?于是,為了一份西門子的工作,她成了臭名昭展集中營的看守;為了掩盖文盲,戰后的她只好放棄升職的機會再找低下的職位;在法庭上也吞死苍蝇般將冤屈的指控吞下去,獨自不公平地承受20年的监禁。
     
    因為文盲,她的私生活也乏善可陳,獨居,沒有情人,直到遇到小男孩米夏。她第一次引誘米夏並發生關係,我頗不能接受,到底和我們中國人的倫理道德相差太遠距離了。后來,想起《西西里美麗傳說》,小男孩也是看中了大他好多岁的女主角,整天白天意淫,晚上手淫,弄得铁床“叭噠叭噠”地响,結果,只好由他老子帶他去了一趟妓院才罢休。也許我非男身,對男孩子青春期知好色慕少艾(呃,也不是少艾,是老艾)的心思不太懂,反正自《西西里美麗傳說》和這部《朗讀者》來看,和年長的女人發生關係,男孩子並沒吃到什么虧。米夏從一個體質欠佳、腼腆內向的男孩變成了運動“健”將,在學校頗受歡迎,連新來的美女同學也青睞他。
     
    漢娜之所以選擇了米夏,我想也許因為年過三十的她有生理需要,也有和人交往的需求。而她因為需要掩盖文盲無法也不能和別的成年男人建立正常的交往,讓一個男孩子進入她的世界,威胁性降低,她想,她是可以control、可以handle的。
     
    一個文盲拚命掩飾自然沒有勇氣去掃盲,但她又忍不住向往文字里的世界。出游點餐,她望向邻桌拿著菜譜“咯咯”笑的男孩們羨慕不已;在小教堂,她坐著看女孩子們唱歌,流泪披面,她多么渴望和這些小女孩一樣,進學校,學唱歌。是什么樣的不幸童年令她錯失了這每個孩子理應得到的校院生活?學習機會?嚴格封鎖下的她的內心世界,是多么可怜?在米夏面前非常強悍的她,其實是多么脆弱、無助?
     
    從別人的指控中,可以看出她並不是一個虐待囚犯為樂的兇狠看守,但她會營造毛骨悚然的感覺:叫一些去毒氣室的女囚們先大聲讀書給她听,這一習慣在當時看來是多么地變態?先文明地讀了一通書,立馬不文明地屠殺了人家。真是天大的誤會啊!她只是真的想听听別人讀書,並不是要對將死的人制造心理恐怖。
     
    沒有接受教育的她像心智沒開的孩子一樣,無辯別是非的能力,空長著一副成年人的身軀。所以她當集中營的看守,覺得那只是一份工作,沒有什么問題;任由三百名犹太人活活燒死,她認為看守的責職所在是不能讓囚犯四處逃散,至於別人的死活,她沒有這方面的感覺。她像魯迅筆下的吃人血饅頭的中國人,人道主義、人文思想,對沒有受過任何教育的文盲她來說,是不是太高深了?或者既便受過一點教育,在那種大時代大环境下,要求年輕的她獨善其身是不是有點不公平了?想想文化大革命時期,革命小將打死老師時,不也在她那年紀?
     
     
    如果說疯狂時代的罪惡要她一人承担不公平,那同情她好像對千千萬萬的犹太人更不公平(相比之下,那幾個同時被審還诬陷漢娜的女看守確實沒什么反省精神,無法同情),這是一種两難的尴尬境地。米夏一直處在這種尴尬中。男孩子在“知好色慕少艾”的 時候,不管慕上老艾還是少艾,總會刻骨銘心。少年時,米夏心理上生理都很依賴漢娜,不管出於年少懵懂還是生理沖動。但漢娜拒他於千里外,最后干脆不辭而別,使他飽受失戀的痛苦。生活的經歷、年齡的差異令他們不可能有什么,這是米夏很清楚也無奈接受的現實。他離鄉別井、結婚生子又離婚回鄉,和不同的異性交往,但漢娜總在他心間。他是最懂得漢娜的,真正可以套用張愛玲那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當年他病倒在街上又惊又怕非常無助時,是漢娜伸出了援手;現在,漢娜被關在牢里非常無助時,輪到他向漢娜伸出援手。給漢娜寄那些磁帶,激起她對美好愛情的寄望和對生活的熱情,令她通過自學而掃盲。其實,給漢娜朗讀不光是漢娜單方面最愉快的體驗,難道不也同樣是米夏生命中阳光灿烂的日子?
     
    后來的漢娜心理上极其依賴米夏,期盼他的回信,可他就是不寫,他自己也矛盾中吧?他可能欺騙自己對她沒有愛情,只是友情,出於對故人的關心才那么帮助她的,他並不想和她恢復那段關係。那時候,他不知不覺站到了當年漢娜對待他的位置上了,欲迎還拒。他去獄中探視快出獄的漢娜,漢娜摸他的手,他將手縮回,詢問了一通她有沒有對自己罪行反思的話。接受教育的人和沒接受過教育的人在這方面也很大的差異,作為文明人,米夏無法接受漢娜理直氣壮、理所當然當帮凶,屠殺犹太人。他跑去集中營,感受那種环境和氣氛,他耿耿於懷,無法原諒漢娜的所作所為。第一次探监,他在最后關頭掉頭而走;第二次探监,他冷冷地對漢娜說:替她找到一份工作,找了一個公寓。鏡頭一轉,他小心地將一幅畫挂上墙,他頗為愉快地布置公寓,貼心地滿足她對浪漫、美麗的追求,你說他內心深處愛不愛她?想不想她回到身边來?
     
    但是他什么也沒向漢娜表達出來,正如漢娜對自己的罪行忏悔也不願向米夏坦承。漢娜和米夏,某種程度上來說,性格非常相似,都不懂怎么應對自己的難題:漢娜是對待她是文盲這一事實,米夏是對待他自己的感情世界。所以他們糾纏一生,彼此都因為倔強,交往中充滿了誤解、委屈,步伐總不能調協,彼此都沒好好地幸福地生活,就一輩子了。說起來,米夏還是非常明白漢娜的,還弄出這樣的結果來,倆再貼心的人始終隔肚皮,多么令人悲哀啊?!
     
     
     

  • 到此一住

    星期三, 02月 18th, 2009

     
    一大堆筆亂七八糟地擠在筆筒里,要寫又沒一枝寫得出來。今天扔掉一些,突然發現大多是酒店順手牵的筆。我不喜歡收集票根啊、收据啊、紀念品啊,物累,人應該赤條條來去無牵掛。無心中留下的筆,排起來一看,也蠻有趣。扔掉前立此存照,到底到此一住。
     

  • 【饕餮系列9】巴國布衣

    星期二, 02月 17th, 2009

     

     
    巴國布衣有道腣筋令人回味,尤其配菜榨菜的味道發揮得淋漓盡致。不過有時候也會燒得失水準,用小腣筋或沒發好的腣筋,硬硬的:

     
     

    碗雖然缺了一個口,不影響抄手的水準。奇怪,現在要找一碗這么皮薄肉鮮湯烫的餛飩可不易找到。
     
     

    飯店里的這堂樓梯,老叫我想起香港師奶追捧的電視劇里那種妓院,或者武馆、客棧啊,總之,香港影廠里一定有這么一個布景樓,電視剧里的人物就這里上上下下,或者打來打去,飛上跳下……,現在拍下的這場景也差不多。
     
     

    樓梯上萬人空巷為了什么呢?大家擁在一起看變臉,就是照片中間這么一團的東東,是不是很好看捏?
     

  •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

    星期日, 02月 8th, 2009

     
      三十岁的福樓拜花了五年時間寫完《包法利夫人》,1856年完稿,交《巴黎杂志》連載。尽管杂志社刪去了“萊昂和愛瑪(即包法利夫人)在出租馬車”那一段,還是被道德衛士控告了。雖然最后並沒告成功,但這一閙劇令此書和作者聲名大噪。包法利夫人的二次初次“成全好事”,一次在森林,一次在出租馬車,寫得特別含蓄、含糊,一句帶過,以致粗線條的我都沒看明白(當然,不肯定我看的是不是又是洁本?因為天朝的出版社的刪節能力和十八世紀保守风氣下的《巴黎杂志》不遑多讓)。就這么簡單的幾句話,居然也被告上了法庭,說福樓拜的書道德敗坏,歌頌通奸。
      
      福樓拜真比窦娥還冤,《包法利夫人》可以說是法國版的《二拍》了,包法利夫人的經歷難道不具警世作用嗎?原本想通奸的也會給吓得不敢了。福樓拜明明用心良苦在說教,遇到一群沒文化的,連書也沒看懂就出來悍衛道德了,真是令人又好氣又好笑。我讀的《包法利夫人》附錄了當初的公訴状、答辯書和判決書,當真比書的小說內容還精采。
      
      塞翁失馬,也許正是這么一場官司,才令此書在文坛得享如此崇高的地位,向大家揭示了人類思想的開化從來不是一天到位的。了解這部小說的現實意義和批判精神,一定要多想想那可是寫在1856年,──1856年是什么概念?清咸丰六年,女人裹小腳,男人長辮子。否則,以身處摩登的今時今日的目光看,會覺得頗失望,譬如我,就覺得若論現實主義手法描寫女性,還不如德萊塞的《珍妮姑娘》和《嘉莉姑娘》。
      
      包法利夫人,──愛瑪,是農民的女兒,卻接受比較高雅的教育,送去了修道院,琴棋晝畫都會些。這里出現了一個不合理之處:如果一個農民的女兒接受這樣的教育,要么家里很殷實,要么家長寵愛女兒,對她寄予厚望。遺憾的是她家境並不富裕,否則最后她也不會為了八千法郎的債走投無路;而她和父親魯俄老爹也並不見得感情特別深厚,婚后幾年相互間沒什么來往,直到愛瑪服毒自杀,魯俄老爹才赶來探她,葬禮后就匆匆回去了。至於寄予厚望,接受了這么多年昂贵高雅的教育,總想將她嫁入豪門或起碼嫁給身份、背景好一點的男家吧?魯俄和愛瑪都很高興地接受了包法利先生(夏尔)的求婚,夏尔只是一名鄉村醫生,且不提他的天資愚钝,後來的碌碌无为。
      
      福樓拜或許想通過愛瑪比較奇異的出身和教育背景,以及后來和平庸的丈夫過乏味的婚姻生活,導致了愛瑪身上的多種奇異特性:一會兒想做賢妻良母,一會兒想當虔诚教徒,一會兒當小資女人揮霍無度,一會兒放浪形骸到處偷情。愛瑪的各種矛盾的生活態度和巨大的心理變化,我認為身為男性的福樓拜並不能很好地、十足地把握女性微妙的心態,因此愛瑪就給寫得情緒上變幻莫測,大起大落,經常歇斯底里地發作,讀來著實令人莫名其妙,只好將愛瑪往神經病的路子上歸類。看電影,最討厭認認真真看了半天,為什么這樣為什么這樣?最后導演一本正經告訴大家:因為,主角,是,神經病! 一個神經病,自然缺乏普遍性和代表性,更遑論帶給大家什么深刻的思索。
      
     
      奧黛利赫本主演的電影《蒂凡尼的早餐》,里面的女主角和包法利夫人有幾份相似,也是鄉下女孩,嫁給了一個老好人丈夫,並不幸福和滿足,滿腦子充滿不切實際的幻想和追求,爱慕虚荣,想當小資女人,都想逃離深愛自己的丈夫。《蒂凡尼的早餐》是浪漫主義,所以女主角有幸邂逅了一段美好而真摯的愛情,《包法利夫人》是現實主義,所以愛瑪不幸遇到的都是虚情假義、玩弄她的男人。相比起來,我還是比較喜歡看《蒂凡尼的早餐》,同樣是迷失,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奧黛利赫本飾演的郝莉.戈莱利特(Holly
    Golightly)更容易理解,並引起共鳴。
      
      如果說這么深刻的一部小說不應當和肤浅的小資電影相提並論,那么,我想起《安娜卡列妮娜》。同樣是男人,列夫托尔斯泰描寫女性心態和行為就描寫得合理、到位。安娜卡列妮娜和包法利夫人的经历大同小異:少婦特有的美貌和风韵,沉悶的婚姻生活,不解风情的丈夫,都勇敢地反抗了,都私奔了(一個是被迫私奔,一個是私奔未遂),遇到的情人都…….可謂她們都遇人不淑,最后也都走投無路走上自尽的道路。安娜卡列尼娜是塑造得很成功的一位女性形象,她非常清晰地在追求愛情。但包法利夫人就令人很不能理解,說她追求愛情吧,她卻很容易就切換了戀愛的對象,而且,在偷情期間,也並不見得她怎么深切地愛著情人。只能說包法利夫人貪圖享樂,愛上愛情。
      
      
      

  •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

    星期一, 02月 2nd, 2009

     
     
    《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伊迪絲.华顿(Edith
    Wharton)著。不久前看了電影,回味無穷。某對西洋文化向不感冒的看了此片,也咂吧著嘴說:第一次體會到名著的魅力。春節在折價書店惊見有這本書售,赶緊買下,三二天看完。小說和電影的區別不大,電影幾乎嚴格地按照小說情節、铺排進行。當然,電影會失掉一些精細的地方,小說似對電影的補充說明,而電影則是小說的立體再現。所以,小說和電影都應該看,相得益彰。
     

     
    看完電影,我一直在想,阿切尔為什么會愛上埃倫?既然愛上了埃倫,為什么又會跟梅結婚?讀完小說,這些問題都迎刃而解。
     
    開始的時候,阿切尔對梅還怀著真摰的感情,如果沒有后來的和對埃倫的感情相比較,也許,也可以稱之為愛情。但倆人在興趣愛好上距離相差十萬八千里,小說一開始欣賞歌劇《浮士德》,阿切尔看著梅,心想:“她連一點兒也看不懂啊”。那时候,阿切尔還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提升梅在這方面的修養,“我們將在一起讀《浮士德》,……在意大利的湖畔……”、“在他的指導下刚刚萌發的對書籍與思想的興趣。(她已經進步到能與他一起嘲笑《國王牧歌》,但尚不能感受《尤利西斯》與《食忘忧果者》的美妙。)”到書的后部,阿切尔是如此對待梅的:“……阿切尔……取下一卷米勒歇的書。過去,梅一見他拿起詩集就讓他大聲朗讀,自她表現出這一愛好之后,他晚上便開始讀历史書了。不是他不喜歡自己的噪音,而是因為他老是能預見到她發表的評論。……其結果使他對所評作品的欣賞遭到破坏。”這是我讀到的非常发噱的一段話。所謂朽木不可雕也,爛泥扶不上壁。
     
    而埃倫的興趣又怎樣呢?“她的客廳里(一般認為最不宜放書的地方)四處散亂的書籍雖然主要是小說作品,但像保罗.布尔熱、休斯曼及龔古尔兄弟這些新名字都曾引起阿切尔的興趣。”只不過聊聊數語,便交待出埃倫不光在閱讀上和阿切尔志趣相投,在思想上,還能影響到阿切尔。
     
     
    如果說讀書只是文藝男青年和文藝女青年互相哄騙的勾當,那么,看看日常生活中,梅和阿切尔的品味怎樣迥异:“(梅)高高興興地容忍韋蘭家(梅娘家)客廳里的紫緞子與黃栽绒,以及里面的膺品鑲木桌與時新的薩克森蓝鍍金玻璃框。他找不出任合理由推測她會要求自己的住宅有任何的不同;唯一的安慰是她很可能讓他按自己的愛好佈置他的書房……”紫緞子、黃栽绒、薩克森蓝鍍金,這是什么色調?阿切尔的書房雖然按他的愛好佈置了,然而有一天,他發現他的“圖書室就像一張陌生面孔裝出一副彬彬有禮的鬼臉,他發現它被冷酷地“整頓”過,布置過了……”
     
    再看一段:“大家普遍認為,紐蘭.阿切尔太太(梅)的客廳布置极為成功。一個鍍金的竹制花架擋在通向吊窗的過通上,台子上密密麻麻摆满銀制玩具、瓷制小動物,以及花穗鑲边的像框……”埃倫那位於贫民區的小公寓外表破破爛爛的,但屋子自有一種“幽冥淡雅的魅力”,……幾張雅致的深色小木桌、壁爐上一尊优美的希腊小青銅像、幾幅裝在老式畫框里的意大利繪畫、雅致的花瓶里只放了二支紅玫瑰。不容贅述,梅和埃倫品味的高下立分了吧?而梅俗不可耐的布置,卻是“大家普遍認為,极為成功”的,這也是為什么阿切尔和埃倫二個在那種社會大环境下如稀珍動物,惺惺相惜,萌发感情。
     
    有一次,阿切尔追寻埃倫的芳踪到布蘭克家,誤將布蘭克小姐的長柄阳伞當作埃倫的,“舉到唇边”。后來,他在波士顿的廣場遇到埃倫,她舉著一把灰色的絲綢阳伞,阿切尔想“怎么會想象她帶著粉紅色阳伞呢?”粉紅色的阳伞和灰色的阳伞,不要小看這小小的區別。(雖然現在我墮落到特別喜歡粉紅色的東東~)
     
     
    摒弃志趣、品味這些比較虚无缥缈的內容,來看看阿切尔和梅在生活中的不協調吧。起先,阿切尔熱切地希望早日完婚,梅拒絶,理由是:別人訂婚期都那么長,他們也得那么長。這讓我想起經常在飯店門口看見一對一對新人迎宾,遇著傳統的結婚佳日,比如“五一”、 “十一”,有些飯店門口並列站著二對素不相識的新人,你瞪我,我瞪你地迎宾。因為大家都那么做,所以,他們也必須這么做。在波士顿阿切尔遇到埃倫,突然異想天開,建議去海上兜风,埃倫愉快地接受了建議。如果換作梅,不知道要用什么借口推三阻四呢。
     
    阿切尔和梅原計劃6個月的蜜月旅行在3個月后就打道回府了。阿切尔响往的是意大利,可面對不解风情的梅,他取消了去意大利。“實際上,她對旅行的興趣比阿切尔預料的還要小。……她認為旅行仅仅是增加了散步、騎馬、游泳和尝試迷人的新運動──草坪网球──的機會而已。”香港人去旅游,一個主要的旅游地點是樂園,他們樂此不疲地在樂園里排队玩各種機動游戲。曾經令我瀑布汗,后來也見怪不怪了。“在倫敦,除了劇院和商店,別的她一概無興趣。她發現,這兒的劇院還不及巴黎咖啡館的演唱令人興奮。”可怜的阿切尔,他還曾梦想:“我們將在一起讀《浮士德》,……在意大利的湖畔……”
     
    和阿切尔無聊的、專好八卦的母親及妹妹詹尼一樣,梅的父母同樣市儈,令人難以忍受。梅的父親只關心自己的健康,刻板地遵守著時間,什么時間進餐,什么時間休息,決不容許出差。梅的母親,喜歡指使人,事事要作安排,但又假惺惺地表示不干涉己婚子女的自由。他們去紐波特度假強迫阿切尔一起去,恨不得分配好阿切尔的每一段余暇時間,用來社交、應酬是正當的,而阿切尔在海边睡一個下午,則是難以理解的奇怪舉動。
     
    “可我的自由,──難道就無所謂了嗎?”埃倫曾經責問,不知道阿切尔是不是也這樣在心底責問過?追求自由、不向市俗低頭的埃倫深深吸引了阿切尔。梅遵從一切繁文縟節,絲毫沒有一點不自由的感覺,“企圖解放一位絲毫沒有不自由感的妻子是毫無意義的,他早已看出,梅認為自己擁有的那份自由惟一的用途就是摆在婦道的祭坛上。”梅不光光不能成為阿切尔思想和心靈的合伙人,還站到了對立面,成為那種市俗規笵的有力的悍衛者,成為扼杀阿切尔和埃倫纯真感情的兇手。
     
    梅令我想到《紅樓夢》里的薛宝钗,同樣美好、高尚,完全符合當時一切道德規笵,但實際上又是那樣工於心計,龌龊卑鄙。用“龌龊卑鄙”形容薛宝钗可能有點過了,形容梅卻一點兒也不過分,梅用手段撵走了埃倫,胜利地永遠地占有了阿切尔還摆出一副聖母面孔非要開一個送別埃倫的宴會,實在令人作呕,也令人自心底發寒。即便臨終,她還扯了一個謊,向兒子達拉斯說曾經放阿切尔去做特別响往的事,可阿切尔沒去。阿切尔听說此謊,再紳士也忍不住分辯:“她從沒有讓我去做。”真是最毒婦人心,連死也要維護自己的光輝形象不惜瞎說八道。
     
    不過,歸根究底,還是怪阿切尔的不生性,既知道自己愛上了埃倫又想用快點結婚的方式來摆脫這份感情;婚后數次三番想沖破羈絆但又不沒有勇氣和梅離婚,和他埃倫的愛,活該守著梅就這么過一輩子吧。后來,他們還生了好幾個孩子,性生活也不是很差嘛。但是,阿切尔和梅的生活,以達拉斯所描繪,“實際就像在聾啞人收容所!”
     
     
    最后,讓我回到歌劇院,戲劇《肖蘭》中一幕凄美的告別場景,阿切尔總幻作他和埃倫的告別。
    “你認為,”她(埃倫)說,一面朝舞台瞥了一眼,“明天早上他會送她一束黃玫瑰嗎?”
    阿切尔臉紅了,他的心惊跳了一下。他一共拜訪過奧蘭斯卡夫人两次,每一次他都給她送去一盒黃玫瑰,每一次都沒放名片。她以前從未提及過那些花,他以為她決不會想到送花人是他。……
    “我也正想這件事──為了把這畫面隨身帶走,我正要離開劇院。”
    ……
     
    這是我看見的最美麗、最含蓄的表白。他們是多么的心有靈犀啊?!
     
     
     

  • 【觀影筆記2.09】《伊丽莎白鎮》的“Norm”

    星期五, 01月 23rd, 2009

     
     
    最近,在网上看見一些有關邻里關係的討論,有人說之前住的地方好幾年一直對門不相識,現在新搬的地方搬進去沒幾天,樓上樓下都來打招呼。言下之意非常欣賞現在互串門子的邻里關係。邻里來往是把雙刃劍,好的時候你覺得互帮便利;不好的時候,你可能失去一些自己的私人空間,家長里短、三姑八婆。
     
    在香港,同住了幾十年的邻居,天天电梯碰到,也可以做到只是點一下頭,從不過問對方姓啥做啥。可能是我本身屬於自由主義者,非常討厭各種各樣的關係和束縳;我又是一個缺乏耐性、不肯將時間、表情浪費在敷衍應酬上的人,所以,我覺得邻里之間像香港這樣保持點頭之交很理想,我不能理解那些喜歡邻里之間來往密切的,推測那是可能他們沒在外面生活過,不知道邻居之間保持一點距離的好處。
     
    某人告訴我,不是這樣的,其實,美國人很喜歡邻里之間互相來往,大都市這種邻里之間的冷漠往往被指責為沒有人情味而進行批評的。我對此將信將疑,我想西方人不是最注重個人的自由、空間和隐私嗎?直到昨天看了《伊丽莎白鎮》(Elizabethtown)。
     

     
    《伊丽莎白鎮》就是不留余力地宣傳商業城市的人情如何地薄如紙:男主角魯德作為鞋業巨頭的首席設計師推出的一款新鞋遭慘敗,令公司損失了十億美元(為鼓吹主題,這牛皮也吹太大了,一款鞋投入十億美元?難道沒有試用就全力推廣?這公司不虧錢也活該!),人人對他反目,包括他女友。魯德的父親米奇去逝,沒有一個人當一回事,既便受死者之推薦才進入西點軍校的連電話也沒一個。好不容易,邻居給寡妇一個拥抱,也是為吃吃豆腐。而在米奇的家鄉伊丽莎白鎮,情況就截然不同。從上飛機就遇到一個花痴兮兮的空姐特別關照,到開進鎮里,街上的門貼著悼念米奇的白紙,到每一家每個人都那么熱情地歡迎魯德,那么熟悉米奇,爭相回憶,並開了一個很有規模的悼念儀式,雖然儀式更像游樂會。追悼會開成游樂會,我對此一點意見也沒有,相反,我覺得這是西方人很可取的地方。怀念一個人,完全不必非得哭哭啼啼。正因為可以不必拘於形式,“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更沒啥奇怪,所以,電影側面描寫城市人對米奇的死無動於衷也顯得沒有什么道理。
     
    因為我對這部電影所宣揚的主題思想不予苟同,雖然電影里不少有趣的、輕松的場面,音樂也不錯,我還是給打了三星。再看看別人的評價,吓了一跳,四星、五星的非常多。于是,我又反省,細細地想了想這部電影,還是無法喜歡那種人情味。與其說伊丽莎白鎮是人情味浓,還不如說那種人情味有一點強迫性。魯德根据他母親的願望,──也是他父親米奇的遺願吧?希望火葬,但全鎮人不停地、堅持要土葬,並帶魯德去看為米奇留的一塊地;十幾年來,米奇和他的家庭一直生活在俄勒冈州,可伊丽莎白全鎮人認定他們在加州。真正關心、在意米奇,如他們所說的那樣愛米奇,為什么就不能尊重一下米奇?起碼,聆听一下他究竟在哪個州生活?沒有!他們只是按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去“關心”某一個人。
     
    王小波《個人尊嚴》里有一篇小文“有與無”(雖然自打看了乔治.奧威尔,王小波第一偶像地位下調至第二位,但還是不妨礙我時常提提他)有這么一段:
    有一次,我老婆到一个南方小山村调查,因为村子不大,所以每个人都在别人眼皮底下生活。随便哪个人,都能把全村每个人数个遍,别人的家庭关系如何、经济状况如何,无不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岁数大的人还能记得你几岁出的麻疹。每个人都在数落别人,每个人也都在受数落,这种现象形成了一条非常粗的纽带,把所有的人捆在一起,婚丧嫁娶,无不要看别人的眼色,个人不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她去调查时,当地人正给自己修坟,无论老少、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在修;把附近的山头都修满了椅子坟。因为这种坟异常的难看,当地的景色也异常的难看,好像一颗癞痢头。但当地人陷在这个套里,也就丧失了审美观。村里人觉得她还不错,就劝她也修一座——当然要她出些钱。但她没有修,堂堂一个社会学家,下去一个月,就在村里修了个椅子坟,这会是个大丑闻。这个村里的“文化”,或者叫做
    “规范”,是有些特异性的。从总体来说,可以说存在着一种集体的“生活”。但若说到属于个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没有的。这是因为村里每个成年人惦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事情:给自己修座椅子坟就是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件。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他们也说不出。
     
    說得好像就是伊丽莎白鎮,當然,是伊丽莎白鎮DNA變異版。王小波繼續寫道:有种东西叫做“norm”,可以译为“规范”,是指那些约定俗成,大家必须遵从的东西。它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当然能起一些好作用,但有时也相当丑恶。……如果一个社会的
    norm很坏,就如纳粹德国或者“文革”初期的中国,人在其中循规蹈矩地过了一世,谁都知道不可取。
     
    伊麗莎白鎮強迫性的人情味導致魯德最后動搖了將其父親火葬的決心並飛奔去阻止(雖然晚了);也令他跟著大家脫口而出“我們在加州……”(雖然是口誤)。在集體和环境的影響下,再怎么強的個人意願,慢慢地也會退讓,也會妥協。如果norm像依麗莎白鎮的那樣,無傷大雅,我們尚可以看著電影笑笑,享受一股人間溫情。可是,套用《圍城》里趙辛楣的話:“外國一切好東西到中國來沒有不走樣的”,在中國人社會里想享受伊丽莎白鎮那樣的“人情味”,我非常担心會走樣成什么,這也是為什么我看《伊丽莎白鎮》看得很不是味兒。

     
     
     

  • 【萬里江山來醉眼】香港,聖誕印象(三)

    星期四, 01月 22nd, 2009

     
     

     
     

     
     
     

     
    一日四餐,下午茶、午餐、晚餐和宵夜,啥也不說了,看圖流口水吧。
    也許會有人問:何無早餐?
    答:起來已是下午,根本就沒有早上何來早餐?也怪吃宵夜時間特別好過,活似跑進時間吞噬器,午夜十二點、一點去吃,吃了一小會兒,一看手表已凌晨四點。這還不算過份,有一次感覺吃得差不多了,看看時間,凌晨六點!
     
     

  • 《赤壁(下)》,糟蹋了群英會

    星期五, 01月 16th, 2009

     
     
    【觀影筆記1.09】《赤壁(下)》,糟蹋了群英會
     
    看了一篇評論,鬼佬寫的,說《赤壁》里的劉、孫聯盟擊曹,暗喻國共聯合抗日,諸葛亮好比先帝,一個種田的知識分子;周瑜是蔣光頭,也算风度翩翩。不管曹操會不會氣得從墓坟里爬出來抗議,這倒真是一個很有趣的聯想,也只有老外才會天馬行空。
     
    不管爆炸場面多么火爆,周瑜的劍舞得如何漂亮,白衣胜雪的諸葛亮和周瑜怎樣時常眉來眼去、眉目傳情,林志玲終于換了配音,趙薇莫名其妙地脫了一把(還不好看),《赤壁(下)》比《赤壁(上)》遜色,難為我去年夏天看了《赤壁(上)》后,還替吳宇森辯護。
     
    《赤壁(下)》最不能令我滿意的地方,是群英會沒拍好。《三國演義》里那么精采、有趣的一出好戲,真正拍戲時居然給拍得……。蔣干應該是“聰明面孔笨肚腸”,舉止還是挺得體挺有风度的,才會被曹操收留;才會自動請纓前去探风聲;才會“葛衣布袍,駕一只小舟”、“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電影中面譜小丑化蔣干,並不能烘托周喻的過人才智。
     
    如果說“駕一只小舟,昂然而来”的戲份讓給了林志玲,只好對不起蔣干兄,那曹操吟《短歌行》為什么拍得要多沒氣派就有多沒氣派?本來我就嫌曹操扮相不夠豪邁、不夠奸雄,現在好了,干脆縮頭縮腦站在營地前四平八稳地背書。罗贯中《三國演義》像寫劇本一樣寫得夠清楚了,連改編都無需改:“……操又大笑。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上,以酒奠于江中,满饮三爵,横槊谓诸将曰:“我持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也。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歌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看,一把大胡子的老老頭,在大船上和眾將宴飲,一手持槊,一手持酒尊,哈哈大笑,又唱又舞,這樣的場景必不可少的。可惜黃霑已逝,他在《倩女幽魂》中“道道道”一歌,氣質神韵近,應該請他來作(並唱)“對酒當歌”。
     
    赤壁大戰能成功,老將軍黃蓋的苦肉計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赤壁(下)》生生給cut掉了。如果嫌《三國演義》藝術加工太夸張,《三國志卷五十四》註《江表傳》確有黃蓋詐降才能諸船靠近曹船發火:“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载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於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馀,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瑜等率轻锐寻继其後,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
     
    那由日本演員飾演的甘宁(說來巧,最近看《硫磺島家書》才看見他),在《赤壁(下)》里,難得的和《硫磺島家書》一樣戲路,也是抱著炸彈要做董存瑞,不知道他有沒有罵他的班長?搖身一變成為101E連的甘宁最后壮烈牺牲了,《三國志》卷五十四:“……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騎別攻圍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呂蒙計,留淩統以守其后,身與蒙上救宁。宁圍既解,……”誰解誰的圍啊?!曹仁將甘宁打得叫救命,哪有吳宇森處理的,曹操營里皆飯桶,只顧大呼小叫要杀一個女人。
     
    最后曹操命令扔小乔下樓也不契合曹操的性格,將蔣干當眾毒死並說:“你自己蠢也就罢了,还把我带得和你一样蠢!”更是離譜。曹操非常自負,總是場面功夫做足,不肯失风度,更別說公然自認中計了,看看他怎樣泡制楊修就知道了。
     
    或曰:電影就是電影,不必完全按《三國演義》、《三國志》來拍。大佬,名著改編總要忠於原作吧?你拍《紅樓夢》總不見得來個黛玉沒死嫁給了宝玉?
     
     
     

  • 【萬里江山來醉眼】香港,聖誕印象(二)

    星期五, 01月 16th, 2009

     
    維多利亞港上有一條掛著紅帆的“海盜船”,一直以為它這樣開來開去,主要任務是當佈景,供大家拍照。它泊岸才發現這是一艘名為“張保仔”旅遊船,船夫正往上搬食物,旅客可以在上面一边遊海港一边晚餐。多少錢,俺就不知道了,估計應該貴貴。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灣仔的行人天橋上看下去,車水馬龍。
     
     
     

    但也有這么一塊清淨綠洲。
     
     

     
    太平山頂上,正在“修炼”的老人家。可能山頂聚著天地精华?
     

    垃圾桶。
     

    最近的杂志都是這樣的八卦消息,除了李嘉欣。不知道為什么大多對李嘉欣負面評價,見人家成功釣得金龟婿心理不平衡吧?我覺得李嘉欣是漂亮嘛,而且有個性。大劉對小李除了二點不能滿足她:一不肯娶她;二繼續花心,其它在錢財上一向大方。李嘉欣要沒有一點執著沒有一點個性,只貪錢財,跟著大劉不好好嗎?也不知道大劉啥心態,人家離開了,才在報紙上高調祝生日,並巨資買了一個“I
    Love
    U”的車牌相贈。李不為所動,車牌給退了回去,大劉只好裝在自己的像吉普車那車上自用,有時車子也給他那呂姓女友用。呂姓女友可真難看啊!
     
     

     
    不要以為香港都是八卦,也有雅致的角落。
     
     
     
     
     
     
     

  • 【萬里江山來醉眼】香港,聖誕印象(一)

    星期二, 01月 6th, 2009

     
     
    天晴氣爽,知道可以望得遠。赶緊跑到山頂,果然。
    (為什么我親爪拍的總像是名信片啊~啊~啊???
    如果我轉入poster攝影界,大家是不都冇飯吃了?)
     
     
     

     
    2008年的聖誕節,香港街頭依然熙熙攘攘,疯狂購物的勁道絲毫看不出什么經濟寒冬的降临。
     

     
    滿街都是紅色法拉利,奔馳、宝马那種我都懒得提了。
     

     
    不過,癱在銅鑼灣街頭寸步難行,令我有點心理平衡。
     
     

     
    我經常買衫的Playlord消失了,取之而代的,是一只大駝鳥。有一次,和一位遠道而來的MM逛此店,粉紅色的中式小衫穿在她身上,很美。物是人非,物也非。
     
     

     
    今年時代廣場門口不竪傳統的高達幾層樓的大聖誕樹,取之而代的,是幾米的故事人物。

     
    眾多稀奇古怪的形象,獨愛這個:傻而八嘰的,恨不得一把掌拍醒她。
     
     

     
    是不是很面熟呢?沒錯,正是吃日本餐常點的吉列豬扒,現在成精了,在馬路中間橫猪扒立人。据說這東東現在很時興,日本時興的東東都這樣無厘頭,從面包啊咸蛋超人,到沒嘴巴的哈啰Kitty,再到這塊豬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