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迅、錢鍾書、王小波
星期五, 12月 1st, 2006
中學的語文課,學魯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孔乙己”,等。並不覺得好,認為凡選編進課本的,多是政治正確的。當時雖然人小,包拗頸的勁頭卻是有的,凡是“老祖宗”喜歡的,我都不會喜歡,心里對魯迅沒存多少好感。課堂上,需要反反复复分析他的文章,“一件小事”不就一件小事嗎?覺得煩得。至於“榨出皮襖下面藏著的‘小’來的”的思想境界,簡直可以和“為人民服務”一較高下了。
后來,讀《圍城》,傾倒,忍不住讀了又讀。故事情節談不上特別,我喜歡那種詼諧幽默的文风和尖酸刻薄的味道。首次見識國罵居然可以用“汽車夫願意和汽車的母親和祖母發生肉體戀愛”的婉約方式表達出來,嘆服。
很長的一段時間,學識淵博的錢鍾書成了我的偶像,只要是他的書,都會買回去。當然,看不看或看不看得懂是另一回事。除了《宋詩選編》,數次拈起,終放下,沒買,──宋詩原本就差,他偏還要選些差的。:)
我讀的王小波的第一本書叫《王二風流史》,書名起得猥瑣。王小波后來提及,還揶揄了幾句。可實話實說,我就是沖著那書名而借閱的。說明出版商在捕捉像我這等低級趣味讀者的心理上,比王小波高明多了。一翻,哪有什么风流韵史?但沒失望,反而喜出望外,一種全新的令我瞠目結舌的风格。從此,我成為王小波門下忠實走狗,他的杂文集《理想國與哲人王》像是中國人情國情的解構圖、中國知識分子大腦的解剖圖,成為我的紅寶書,一有空,就翻翻。
最近,“二十年目睹怪現象”吧?我將目光重新投向魯迅,發現三位作家相比,最了不起的還是魯迅。就拿小說來對比,《圍城》著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對某個特定時期的知識分子,進行諷刺挖苦,固然有趣,亦只是針對“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笵圍並不廣濶。王小波的小說,比如《白銀時代》,雖然也是描寫某個特定的時代,也針對知識分子,更多的是對荒謬的制度進行反思、調侃,有趣,沒那么輕松,深度和意義,比《圍城》甚。
但是,知識分子到底是一小撮人,描繪和面向的範圍最廣,揭露得最深刻、最入骨,思想和意義歷久不衰的是魯迅的小說。魯迅的小說,沉重,不花俏,直往根子上去。他在近一百年前對國人劣根性的描寫,值到今天,居然、依然、完全适用。我們也還生活在魯鎮,“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我們是咸亨酒店的掌柜、伙計和食客,一起笑笑孔乙己;是叫祥林嫂去捐一條門檻的“好心”的柳媽;是買來需“趁熱吃的人血饅頭”的華大媽和老柱,是“我們先前──比你濶的多啦,你算是什么東西”的阿Q……。對一位作家及其作品欣賞與否,什么時期讀會有什么樣的感触,都會因自已個人的閱歷變化而變化。從前對魯迅的不欣賞,到現在的非常欽佩。魯迅、錢鍾書、王小波,最后,還是魯迅。
======
題外話:
魯迅說“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如果和菲律賓、印度等地的人士在工作上合作過,他可能就會收回這一句話,發現中國人還是蠻好的,不應用最坏的惡意去推測。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