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the ‘读书’ Category

  • 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衆》之集體撒癔症

    星期三, 07月 30th, 2014

    1
    促使我讀這本《烏合之衆》,是幾個月前香港街頭男童便溺所引發的網絡口水之爭事件。一件如此簡單、明瞭、觸犯當地法規的不文明事情,爲什麽在絶大多數中國網民的眼中,成了香港人欺淩國內游客?閭丘露薇因告訴大家香港法律不允許隨地大小便,更不可以動手搶記憶卡,用武力自行解决爭端,被憤怒的中國網民咒駡、圍攻。
    小時候,聽到種種有關文革的瘋癲行爲,總當天方夜談,無法置信:什麽開批鬥會,用皮帶抽死老師;什麽在廣場如痴如醉等一整天被偉大領袖接見,屎尿都拉身上,鞋子踩飛無數;什麽沖進別人家裏抄家、肆意破壞、淩辱主人;什麽路上可隨意攔人剃陰陽頭、剪爛褲子;什麽對著一張畫像早請示晚匯報,打碎一尊瓷像被判現行反革命遭槍決……
    1999年炸領事館事件,抗議人士一撥一撥,連尼姑、和尚也排著隊去美領事館;2012年9月18日,浩浩蕩蕩的反日油行,兩起抗議事件,到後來,難不免地暴力贈興,焚燒美式快餐店、砸美領事館、掠搶日資商店、企業,砸日系私車……。這告訴我,文革是真的,而且,從不曾遠去,久不久還會冒出來。
    幷不是只有中國人才會這現這種群體野蠻行爲,1998年印尼排華的黑色5月、2014年越南因油井的暴力排華……都類同。既便瞎子都能看出上述的活動,全有ZF或組織、或鼓動、或默許的,可鏡頭前,那些被組織者,多麽投入、多麽享受這類暴行?這些人在幹這種勾當的時候,有沒有覺得荒謬、殘暴?難道沒有一個人意識到,這是不對的?!
    王小波說是集體撒癔症,我也一早知道大衆就是傻逼,但爲什麽會這樣呢?
    2
    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在《烏合之衆》對大眾心理進行分析。
    個人聚成群體,個人本身的性格特徵會消失,取之而代的是另一種全新的集體性格,被周圍人傳染或受暗示,如遭到催眠一樣,約束個人的責任感徹底消失,內心有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使他能發泄自己的欲望,于是,月光下人狼出現:守紀律的變得不守紀律,斯文的變得殘暴,怯懦的變得勇敢,吝嗇的變得慷慨……群體中的個人,變成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媽的,還真嚇人,那一群群的,都是僵尸。。。
    勒龐認為:人一埋堆,智商會“啪啦啪啦”地掉,群體累加的只有愚蠢而不是智慧。“群體的某些特點,如沖動、急躁、缺乏理性、沒有判斷力和批判精神、誇大感情等,幾乎總是可以在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婦女、野蠻人和兒童。”婦女是低級進化形態的生命?“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勒龐真孔子知音也。
    然而,群體的智商如同孩童是成立的,“常說童言無忌,孩童誠實,其實有一點點心理學修養的會知道,恰恰相反,孩童經常撒謊。”我所知道的,如法國的“烏托案件”(Outreau trial),一群孩子指證自己父母性侵,製造了一起涉及衆廣的冤案。法國電影《有罪推定》(Présumé Coupable)即描寫此事。還有丹麥電影《狩獵》(Jagten),作證的男孩們紛紛指證,在男主Lucas家的地下室受到性侵,他們甚至能清晰地供出地下室的布置、墻的顔色。而其實Lucas家根本就沒有地下室。
    香港街頭男童便溺事件中,男童拉屎在地,母親拿紙巾抺男童屁股。中國網民看見的是母親拿尿片接尿,因爲釋不歸三言兩語成功地引導了大家。勒龐解釋為: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甘心被各種語言和表像打動。眼前發生的事情遭歪曲,真相被幻覺取代。個人的智力無關緊要,當他成爲群體一員之始,博學之士和白痴一樣,失去了觀察能力。
    言之鑿鑿的聖蹟、顯靈,就這樣來。
    3
    影響群體的頭腦、感染群體、挑動群體,可採用三種手段:斷言、重複和傳染。
    “必須出言不遜、信誓旦旦,誇大其辭、不斷重複,絶對不以說理的方式證明任何事情。”、“說理與論證戰勝不了一些詞語和套話。”、“做出簡潔有力的斷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證據,是讓某種觀念進入群衆頭腦最可靠的辦法之一。” 演講家、鼓動者、獨裁者懂得這種技巧,不講道理,簡單粗暴: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
    利用各種渠道,不停重複,拿破侖說:“極爲重要的修辭法只有一個,那就是重複。”戈培爾說“謊言重複千遍就是真理。”牢牢掌握宣傳工具,將之成爲喉舌,不停念經,大衆就被洗腦了。《人民日報》和《環球時報》說“拍照者比隨地大小便更不文明”,早在這兩家喉舌表態前,中國網民鋪天蓋地的就是這層意思,顯示某party的洗腦工作卓有成效。這類手法也被商家利用,恒元祥通過單調、重复十二遍,廣告詞到底講什么不重要,效果令人反胃也沒關係,重要的是,成功令大家記住了“恒元祥”這牌子。
    而發瘋是可以傳染的:群體引發的暴行中,只要有幾個人帶頭搶砸燒,其它人就一窩風地跟上動手;文革批鬥會,一個人動手打挨批者,其餘無怨無仇者也會沖上去打;勒龐乾脆說許多神經病專家自己變成神經病,給傳染的-_-\\\

    (圖片: 网上偷來的。)
    有人受影響,就肯定有一些人在施影響。有些ZF、組織或個人,明知群體容易撒癔卻不採取防範措施,反而利用群體的這一特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群體既是幫凶又是犠牺品。
    群體對强權俯首,不聽命作風溫和的主子,他們爲暴君塑雕像。對群體提供的觀念,簡單、直接,哪怕毫無邏輯,群體因缺乏批判性,也覺察不到這上矛盾,會照盤全收。“世上從來沒有什麽救世主”和“只有共xx才能救中國”。
    “一切宗教或政治信條的創立者所以能够立住脚,皆因爲他們成功地激起了群衆想入非非的感情,他們使群衆在崇拜和服從中,找到了自己的幸福,隨時準備爲自己的偶像赴湯蹈火。這在任何時代概無例外。”
    “群衆不管需要別的什麽,他們首先需要一個上帝。”
    “在群體的靈魂中占上風的,幷不是對自由的要求,而是當奴才的欲望。”
    以為當奴才是中國人才有的劣根性。
    4
    勒龐認爲,對群體,種族是最强大的决定因素。有的種族特別容易被鼓動,譬如拉丁民族。勒龐對拉丁民族似乎抱著非常的偏見,將他們的劣根性排在了中國之前。當然,他對中國也沒有好的評價:如果一個民族使自己的習俗變得過于牢固,它便不會再發生變化,于是就像中國一樣,變得沒有改進能力。
    “在這種情况下,暴力革命也沒多少用處,因爲由此造成的結果,或者是打碎的鎖鏈被重新拼接在一起,讓整個過去原封不動地再現,或者是對被打碎的事物撒手不管,衰敗很快被無政府狀態所取代。”That’s why中國過著過著又回到了大清朝。
    出乎意料,勒龐幷不認爲制度和教育能改變群體撒癔行為。“决定著各民族命運的是它們的性格,而不是它們的政府。”“一個民族幷沒有真正改變其各種制度的能力。毫無疑問,以暴力革命爲代價,它可以改變其名稱,但是其本質依然如故。”
    至于教育,他說教育不能提升道德水平,法國推廣免費教育後,犯罪率却提高了。教育,只是爲了考試而活著,“把一種語法或一篇綱要牢記在心,重複得好,模仿也出色……這種教育的惟一結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結果,“培養出心懷不滿和不適應自己生活狀况的人,……工人不想再做工人,農民不想再當農民,……除了吃國家職員這碗飯以外,不想從事任何別的職業。”《烏合之衆》寫于1895年,經過119年的不懈努力,我們高興地看到,中國終于追上了1895年的法國,農民一窩風地全擁進了城市,大學生一窩風地去考公務員。
    雖然時常驚訝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人表現出來的無知、無耻和沒教養,我還是歸咎于教育的缺失,指望教育能提高全民素質。雖然絶望,除此之外,別無良策。勒龐建議的到工廠去、到農村去,在勞動中學習幷培養世界觀的方法,耄上山下鄉試驗過,培養出現在的廣場舞大媽。
    至于制度,對約束群體的撒癔行為有沒有作用?可能勒龐沒有見到現在的台灣、97年前的香港,和新加坡。我一直不太情願將新加坡當作正面教材,但人家國民確實文明且過著不錯的日子。
    5
    喬治.奧威爾、聶魯達在投身幷積極參與了Communist的活動,親身體驗、近距離觀察後才開始反思社會主義,勒龐由始至終對社會主義持否定態度,不能不說具先見之明。
    教育的失敗,在于培養出一群“一支心懷不滿的大軍,隨時打算聽從一切烏托邦分子和能言善辯者的暗示。能够找到社會主義者的地方,正是教室…….”
    “社會主義信念雖有明顯的破綻,這幷沒有阻止它們贏得群衆。”
    “像社會主義這種信條的問題,只在很沒有文化的階層,如礦山和工廠裏的工人中間,能够得勢……”
    社會主義這種新宗教,並不能發揮創造性的作用……
    對宗教信仰,勒龐更嗤之以鼻:
    “對比暴君,躺在墳墓深處的摩西、佛祖、耶穌和穆罕默德,對人類實行著更深刻的專制統治。”
    “在長達1500年的時間裏,歐洲各民族不是一直認爲,那些像莫洛克神一樣野蠻的宗教神話是不容爭辯的嗎?有個上帝因爲他自己創造出來的動物不聽話,便進行自我報復,讓其兒子承受可怕的酷刑,在十多個世紀裏,居然一直沒人認識到這種神話荒謬至極。”莫洛克神是古代地中海東部的神,對他祭拜需犧牲兒童。基督教讓他這麽一說,變得十分搞笑,好像咱河伯娶妻了。
    勒龐說宗教許以來世的幸福,社會主義許以今世的幸福。宗教的許諾無法去反駁,而社會主義在努力實現它理想時,“它的許諾的空洞無物立刻就會暴露無遺,從而使這種新信仰身敗名裂。”
    看上去還是宗教狡猾大大滴,社會主義只是“等而下之的信仰”。
    6
    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偏執、專橫。塞給他們的是絶對真理,不容絲毫反駁。集會中,“如現場沒守秩序者,反駁者往往會被打死”。不用回憶文革批鬥被活活打死的各類反革命份子,就最近眼前,12年9月18日的反日油行,一對夫妻因爲不捨得自己的日系新車,沒有痛痛快快地讓愛國群衆砸毀,丈夫就被磚砸腦袋,奄奄一息;而沒有站在國內人這邊贊同隨地大小便卻替港燦發言的閭丘露薇則被扒出N年前生活作風不好,說她靠睡一路睡到香港;中國網民不停搔擾她所供職的鳳凰台,要求解雇她。道理上說不過,就物理層面消滅你,嗯,我代表月亮消滅你。
    勒龐則例舉了攻打巴士底監獄,“在屠殺了1200到1500個民族的敵人之後,有人提議,那些關著老年人、乞丐和流浪漢的監獄其實是在養著一些沒用的人,不如把他們全都殺掉,他的建議立刻就被采納。……囚犯被無一例外地處死了,包括50名12歲到17歲的兒童,他們當然也變成了人民公敵,全都被解决掉了。”
    群體的情緒誇張、强暴,無腦兼暴力,這不是哥斯拉麼?“群體中,傻瓜、低能兒和心懷妒忌者,擺脫了自己卑鄙無能的感覺,會感覺到一股殘忍、短暫又巨大的力量”。在巴士底監獄,“為享受痛打貴族的樂趣,讓受害者在兩排劊子手中間慢慢走過,讓他們用刀背砍他以延長其受苦的時間。在福斯監獄,受害人被剝得精光,在半小時裏施以“淩遲”,直到每個人都看够了以後,再來上一刀切開他們的五臟六腑。”
    “殺人者認爲自己是做了一件很有功德的事情,他們深信自己肩負著重要使命。”“相信這是一種愛國行爲,甚至自以爲應爲殺死一個惡棍而得到一杖勛章。”愛國行爲,在中國,也可能引申至表衷心或支持擁護某種路綫、政策……
    慶幸我沒經歷文革,也只在網上和中國網民口水,不然,現實中,早被打死了。
    7
    勒龐說,“風暴過後,他們又恢復了平常的性格,成爲平和而守法的公民。”
    文革結束後,積極投入運動的人一下子烟消雲散;香港街頭男童便溺事件過後不久,網上再貼出家長任由女童隨地便溺的照片,雖然同樣也拍照上傳網絡,而且這次可真是女童,中國網民,突然之間,好像全具正常判斷能力了,90%都在指責家長不文明、沒有公德心。沒有人義憤填膺責問爲什麽要拍女童的光屁股?沒有人往私隠、兒童色情照這樣的路子上奔。還有一些網民比魚的七秒記憶稍長,還記得自己集體撤癔症發作時的論調,遂說:在封閉的場合不可隨地便溺(換言之在開放的場合儘管隨地大小便?),或者,香港那個是實在憋不住了(誰隨地大小便還是憋得住了地拉?)。
    納粹德國之後,德國人一直警惕、防止全民撒癔症發作。在中國人身上,似乎沒有看見多少反省精神,不說每起群體事件中的暴力行兇者,就香港街頭男童便溺事件中,我觀察了 @押沙龍。平時的押沙龍可算具獨立思考能力的ID,我還挺欣賞的。而這次他認為“父母沒有錯,香港人犯賤,用尿片接著沒有什么不文明”。當香港警方解釋女童其實為男童,並有視屏照片顯示地上一坨屎時,他就不吭聲。在少數網友追問下,答:資訊不夠清晰、全面的情況下,不作評論。(之前資訊更不全的時候他咋就發表高見了?)那幾個不厚道的網民,還指著屎追問,才說:如果真是拉屎,當然不對啦。主動反省會死嗎會死嗎會死嗎?!
    而我呢,則作了深刻的反省,以後遇到集體撒癔症發作,對于甘願充當僵尸,被驅趕著前來吃你腦袋的那些人,不應該努力跟他們講常識、講道理,而該微笑著任由他們撒癔。俗話說,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相信他們終將搬石頭壓自己的腳:──
    9月18日那天,有位女生積極地跑去參加抗議活動,回到自己工作的日資廠家,發現宿舍給人搶砸了,電腦被搶走了,辛辛苦苦準備了一年的考研究生的資料全沒了,欲哭無泪。
    最近,從北京往底特律的達美航空(Delta)班機上,中國家長不顧空姐和其他乘客的勸阻,在座位上鋪了張報紙,讓2歲男童大便,令機艙彌漫糞便的香味。我充滿惡毒的快意地想知道:同機的中國人裏,有沒有爲香港街頭男童便溺而撤癔的?願他們enjoy。
    8
    在群體中,內心强大,能抵抗“催眠”、不撒癔的人寥寥無幾。
    但並不等於沒有。
    ==我是美麗的人魚線=========
    馮克利,還是國內一流的翻譯家?!《烏合之衆》,要反反復複看幾遍才猜出到底想表達啥。曾買過一本《薛定諤的猫》,翻了幾頁,直接扔垃圾桶。還有陳笑黎譯的《心是孤獨的獵手》,真不知道她在說什麽。
    好的譯者,應該是座橋梁,而現在這些譯者,欲拿著扳頭,將讀者邁向作者的腿一根一根敲斷。
    有空當整理一份破爛翻譯名單。

  • 何偉 《甲骨文》,有關陳夢家

    星期五, 07月 18th, 2014

    1 何偉
    何偉,這地道的、平凡的中國姓名,原來是一個十足的美國人Peter Hessler。
    何偉(Peter Hessler)到中國四川涪陵的一所師範學院任英文教師。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正寫顏真卿。他說,中國人對書法有種執迷,在筆劃中感受到美,為追求和體現這種美,一個字練習千萬遍。在他來看,不能理解,他說學生們對他寫在黑板上歪斜、拙笨的字跡都呆惊了。我看了一下何偉的學歷: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這么牛的人,寫得字像狗爬,我灰溜溜地將字帖、筆墨收起來,再也不寫了。
    尔後,何偉到北京,為一些美國的報紙、杂志當特約記者、撰稿人。他為“New Yorker”杂志申請記者證,審批機構譯成“紐約人”。他說“紐約客”是約定俗成的譯法,寫成“紐約人”會混淆,沒有人知道是什么杂志。有關部門不理他,非要譯成“紐約人”。于是,何偉每遞名片,人家就對上面的“紐約人”愣一愣。
    《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被時代雜誌評為最佳圖書獎,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箴言報評為年度好書,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獎。
    幾年前,我曾推薦美國人James McGregor寫的《十億消费者》(One Billion Customers)。所謂旁觀者清,外國人觀察、描寫中國人、中國的社會現象、政商环境,特別透徹。
    2 陳夢家
    《甲骨文》描寫了著名考古學家, ──陳夢家。中國人的事,居然要從外國人的口中得知,難為我還那么喜歡青銅器。
    陳夢家,和徐志摩一樣,同為新月派詩人,大學專業讀的是法律系,最後以古文字、考古上的造詣成為大家。詩人多情善感,律師理智嚴謹,這两種特徵怎么在他身上融和呢?
    陳夢家南京中央大學法律系畢業後,穫律帥執照,卻進燕京大學,研究甲骨文和古文字學。抗戰時期,在西南聯大任教。1944年赴美國芝加哥大學講授古文字學。其間,游歷美國和歐洲,對散落在歐美各地私人珍藏的青銅器,登門拜訪,拍照、記錄。整理成《海外中國銅器圖錄考釋第一集》。這部書成為考古學家重要的工具書,如此重要以致到1962年不得不再版,再版時只好把書名改為《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
    1947年秋,携妻回國,在清華大學任教。1952年,變成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甲骨文》寫道:陳夢家在角落有两張書台,上面鋪满各種資料,他由早到晚在上做研究。研究好,撤去一批,鋪上第二批,再研究。
    1950年,耄拆掉了北京城牆開始拆漢字,下令簡化漢字,甚至將漢字拉丁化。1957年引蛇出洞中,陳夢家在報上發表文章,反對漢字簡化。1957年底,陳夢家被打成右派,送到河南勞動改造。媒體上責問“各个时期的反动派为什么都那样仇视简体字呢?是不是因为他们真正要复古呢?”(我也是反動派,因為我覺得繁體字很好看。)
    1966年8月24日,陳夢家第一次自殺,安眠藥量不足未果;9月3日自縊身亡。死前,他跟朋友說:“我不能再讓別人當猴子耍。”
    在考古研究所和陳夢家相熟的徐平芳说:有些情况是写不出来,陈梦家最后自杀前受到很大侮辱。每天中午吃饭时,陈梦家就跪在饭堂门口,那是个大夏天,熟人进进出出不说,有人还将吃剩的饭菜,往他头上浇,还有人吐痰。谁受得了这样侮辱?
    陳夢家死後,他的研究筆記被同事一抢而光,他們後來著書立說,將陳夢家的研究成果占為己有,臉都不帶紅的。“这个国家的学者都是这样。这是一群非常阴暗的人—-他们中许多人都做过不应该做的事。……中国人不愿意检讨自己。承认他们错了的人极少。”當年李學勤跳出來,撰文批判陳夢家。何偉採訪了這位而今功成名就的考古學專家,李學勤解釋:當年太年輕了,我才24岁。最近,廣場舞大媽之友馬伯庸寫了一篇“替廣場舞說句公道話”,評論中不少廣場舞大媽之后代紛紛表示:雖然嗓音扰民了,但大媽們年紀大了。看看,年紀是中國人干各種無恥、缺德事的最好借口。

    3趙蘿蕤
    趙蘿蕤幼年居蘇州,燕京大學校花,外號林黛玉。錢穆《師友雜憶》:“有同事陳夢家,先以新文學名。余在北平燕大兼課,夢家亦來選課,遂好上古先秦史,又治龜甲文。其夫人乃燕大有名校花,追逐有人,而獨賞夢家長衫落拓有中國文學家氣味,遂賦歸與。”《讀書》編輯揚之水和晚年的趙蘿蕤聊天,得知趙蘿蕤其實一點也不喜歡陳夢家的詩,接受追求只因為陳夢家長得漂亮。居然是個顏控,和我一樣。
    趙蘿蕤和錢鍾書為清華同學,陳夢家、趙蘿蕤出席了錢鍾書的婚禮,可見早年两家有交往,趙說後來同錢“形同路人”。有說《围城》中唐晓芙的原型即是趙蘿蕤,錢鍾書當年追求过她。這里面有什么故事?無從考究。
    文革中,遭受迫害的趙蘿蕤精神失常,又慢慢治癒。陳夢家身亡後,她回父母的四合院,和弟弟趙景心夫婦同住,獨居朝西小屋,繼續翻譯惠特曼的《草叶集》。有說她弟弟待她並不怎么樣,──她弟弟,就是《甲骨文》里,何偉描寫的那位住四合院里打网球的趙老先生。後來,他們的四合院被強拆了,政府賠償300萬。
    陳夢家的弟弟陳夢熊,對趙景心很有意見:“我哥哥一直说他想把那些收藏都献给国家。但是到最后,赵老先生却把它们卖给了上海博物馆。我跟他原本是朋友,从那以后,我们就不是了。梦家想的是把那些家具捐出去,而不是卖。从那以后我再也不跟赵老先生说话了。”
    据說,上海博物館付了一千萬人民幣給趙家,買下陳夢家的收藏。
    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在文革中將文物包上毛語錄,免遭紅衛兵破坏。
    4 王世襄
    王世襄“怀念梦家”節選:
    梦家比我大三岁。1934年我考入燕京大学,他已是攻读容庚教授古文字学的研究生。他非常用功,而我则是一个玩得天昏地黑、业荒于嬉的顽皮学生。只是由于他和赵大姊结婚后,住在校旁我家的园子中,晨夕相见,渐渐熟识。前不久,萝蕤大姐还说起,有一个深夜,听到园外有人叫门,声音嘈杂,把他们吓坏了,以为有强人到来。接着听到一连串的疾行声、嘘气声,随即寂然。过了半晌,觉得没有出事,才敢入睡。原来是我和一帮人牵了四条狗半夜去玉泉山捉獾,拂晓归来,园丁睡着了,无人应门,只好越墙而入。
    梦家此时已有鸿篇巨著问世,稿酬收入比我多,可以买我买不起的家具。例如那对明紫檀直棂架格,在鲁班馆南口路东的家具店里摆了一两年,我去看过多次,力不能致,终为梦家所得。但我不像他那样把大量精力倾注到学术研究中,经常骑辆破车,叩故家门,逛鬼市摊,不惜费工夫,所以能买到梦家未能见到的东西。我以廉值买到一对铁力官帽椅,梦家说:“你简直是白拣,应该送给我!”端起一把来要拿走。我说:“白拣也不能送给你。”又抢了回来。梦家买到一具明黄花梨五足圆香几,我爱极了。我说:“你多少钱买的,加十倍让给我。”抱起来想夺门而出。梦家说:“加一百倍也不行!”被他迎门拦住。有时我故意说他的家具买坏了,上当受骗,惹逗他着急。一件黄花梨透空后背架格是他得意之物,我偏说是“捌饬货”,后背经人补配。一件黄花梨马纹透雕靠背椅他更是认为天下雕工第一。我指出是用大杌凳及镜架拼凑而成的,还硬说在未装上靠背之前就曾见过这具杌凳,言之凿凿,真使他着了急。事后我又向他坦白交代我在说瞎话,“不过存心逗逗你而已”。梦家比我爱惜家具。在我家,家具乱堆乱放,来人可以随便搬动随便坐。梦家则十分严肃认真,交椅前拦上红头绳,不许碰,更不许坐。我曾笑他“比博物馆还要博物馆”。

  • Jason Fried: Rework,另一種工作方式

    星期六, 07月 5th, 2014

    1999年,Jason Fried和两位小伙伴創立了一家名叫37 Signals的网絡設計顧問公司。天文學家曾收到37個疑為外星智慧的信號,他們以37 Signals命名公司,可能喻示著他們具外星人的思維。
    15年來,37 Signals堅持精減及靈動的經營方針,拒絶擴充經營、開會、預算、董事局、廣告、銷售等等現代公司的慣常模式,維持著16名員工的規模,分佈在两大洲,採用不固定地點、時間的上班方式。為了讓分散各地的員工更好地協作,設計了一款項目管理工具Basecamp,供內部同事使用。由於實在好用,推出商用,大受歡迎,成為公司主打產品,帶來每年上百萬美元的利潤。2014年,37 Signals將公司正式改名為Basecamp。
    創立者Jason Fried一边“哐噹哐噹”地數錢,一边著書立說,向大家分享其之所以成功的心得,他稱之為“reveal formula”。
    回顧公司历史:1999年三人創立公司,2000年一個合伙人離開,2004年,另一名合伙人離開,只剩下Jason Fried一人,可見Jason Fried是多么難以合作啊!現在卻在這兒大談經驗,汗一個。
    牛逼的人都有其臭的地方,不然怎么叫臭牛逼呢?想Jobs教主被下屬稱為“惡魔”,這位Jason Fried怎么都小巫見大巫。
    這本《Reword》充满著外星人式的奇談怪論和臭牛逼的尖酸刻薄,說的卻不無道理,引人捧腹。去看了一下中譯本,光目錄就已譯得索然無味,所以一定要讀英文版本。它的英文极其淺顯,當然,對於那些歡呼高考取消英文,覺得不學英文是占了便宜的人,當我沒說。
    下面一些隨手Notes,標題後中文全我翻譯的,哼:
    Learning from mistakes is overrated
    失敗並非成功之母
    失敗是成功之母?你從失敗中學到什么?錯誤?最多學會不再做,那又有啥價值呢?你仍然不懂怎么做。
    以別人失敗為鋻?別人的失敗,就是別人失敗了,關你屁事。(呃,最后四字我加的。)
    Planning is guessing
    計劃基本靠猜
    所有的計劃,僅是一種猜。
    超過幾張紙的計劃書,只會在檔案柜里當化石。
    Workaholism
    工作狂揍是低能
    工作狂搞出的問題比解決的多。
    他們妄圖用蠻力解決他們智商上的硬傷。
    工作狂形成一種風氣,準時下班是種罪。
    (讀到這個,我立馬說:I love this company, I’d like to join.)
    Enough with “Entrepreneurs”
    農民企業家
    開始創業,別自我标榜成稀有品種的“企業家”。
    那只會是農民企業家。(好吧,這句又是我加的。)
    No time is no excuse
    沒有時間不成借口
    這句我就不譯了:The perfect time never arrives, you’re always too young or old or busy or broke or something else.
    不要找借口,要做馬上做。乳溝擠擠還是會有的。
    Building to flip is building to flop
    先想退路即通向失敗之路
    創業該有破釜沉舟的態度,難道誰結婚時先找到離婚律師?(其實現在這多了去,婚前協議)
    如果一盤生意,創業時只盤算著什么時候可以被收購,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拿了錢就去小島上天天呷著冷飲晒太阳,will that really [...]

  • 鍾阿城,棋王、樹王、孩子王,及其它

    星期三, 02月 5th, 2014

    1
    將鍾阿城的《棋王》、《樹王》、《孩子王》,及其短篇、杂文集《遍地風流》、《閑話閑說》、《威尼斯日記》等,甚至一些訪談,斷斷續續、零零碎碎地看完。
    某人問我:《棋王》有什么好?
    這個問題,我也挺困惑。這至多算像唐人小說,傳奇志怪而已。
    恐怕鍾阿城自己更困惑。他寫《棋王》,完全是因為稿費。冬天快要來了,當時北京人都要準備冬儲菜,買好多好多菜放著慢慢吃。聽得我……這人怎么活得像動物?松鼠才儲食物過冬吧?準備這些得一大筆錢,3、40元,阿城沒有,如果投稿獲發表有稿費,這筆錢就有了。《上海文學》同意在明年四月給他發表,他也就有底氣去借錢準備冬儲菜。
    《棋王》發表後,大熱。阿城說,好比自己並不清楚自己的長相屬於什么程度,可個個跑去夸他:你長得好漂亮哦。他摸摸腦門:嘿嘿,我漂亮?
    多年後,阿城將《棋王》的大熱,歸因於特殊的环境,文革後一片荒蕪,半寸的草已令人惊訝。
    《棋王》一直得享盛名,被喻為“尋根文學”的佼佼者。所謂“尋根派”,即作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木心說,一入什么流派,就俗了。有人將阿城誤作木心弟子,阿城特地寫了一篇小文去申明,他只是和木心相識,將木心的作品推介給朋友而已。他曾將木心的書复印了寄給朋友,街角复印店复印2角5(美元)一頁,“我自己都被自己的慷慨感動得快哭了”,他說。
    阿城無疑是說故事高手,《棋王》寫得感人的,是王一生和倪斌的友誼。一個掙扎在最底層的穷人家孩子,一個世家子弟,難得两人皆大方磊落,惺惺相惜。
    對那個瘋狂時代的批評態度,落在對吃的描寫上:食物嚴重貧乏下,王一生對吃的虔誠態度,知青們拚湊食物聚餐的種種細節描寫。後來,阿城到訪香港,一下子就愛上了香港,說香港人肯定不會體會到《棋王》中那種對吃的渴求,香港街上到處都是吃的,隨便跑進哪家店子都是好吃的,香港人根本體會不到挨餓的感覺。有鋻於此,我在香港對食物總是小心翼翼,不浪費。有次吃剩一口飯,量少得放第二天實在尷尬,心一橫,扔吧。拌了骨頭進去,在垃圾桶前又過不了自己這一關,最後一粒一粒飯粒再挑出來,放冰箱。
    《棋王》的結尾有點含糊不清,原來基於某種原因,真正的結尾被刪掉了:──王一生,選擇呆在鄉下而拒絶去省里的象棋队,因為這里吃更好。有了這個結尾,小說才完整地表現出世俗的主題:人再怎么出神入化,沒有飯吃可萬萬不行。棋王再有天份、再痴迷,還是選擇了吃。
    2
    《棋王》的原型,象棋大师何連生的經歷,比小說更小說。他携至雲南鄉下的一副象棋被知青朋友偷偷拿去供銷社換了幾斤酒,大伙一起喝掉了。何連生也就足足五年沒有摸棋,后听聞全國又開始象棋比賽,他已將象棋忘得差不多了,只好到處去找棋譜看,棋譜卻被朋友糊上墻以擋風,他边撕边看,或趴在墻上看……2012年12月,何連生在家腦溢血,被送去老人院。現在說話口齒不清,再不下棋,只是枕頭边天天壓著一副象棋。這回,料院友不會再偷去換酒了吧?
    一代棋王,如此下場,令人唏噓。
    象棋大師何連生現在領著2300元退休金,呆在老人院里;鍾阿城的父親是延安老革命,鍾阿城卻為幾十元的冬儲菜寫《棋王》,現實更諷刺。從中國知識份子的經歷來看,藝術並不高於生活。
    3
    《樹王》雖依然神神怪怪如唐人小說,但夾杂硬銷的“天人合一”就牵強而無厘頭了:一個認真的、技術過硬的偵察队長,受了部下牵連遭不公平對待而退役,怎么就成了环保戰士?最後還成了林妹妹,隨著絳珠仙草被砍也死去了。
    三篇中,《孩子王》最好,最有意思。阿城自己也承認《孩子王》比《樹王》好。一直以為《棋王》是三王中最早的作品,原來創作順序是:《樹王》、《棋王》、《孩子王》,我的感覺還是蠻靈的。
    《孩子王》淡而深沉,普通百姓在混亂、荒謬的時代,尽管天性上追求真和美,也算努力抗掙過,試圖改變過,結果都是徒勞而無奈的。
    侯孝賢想拍《孩子王》,可惜陳凱歌比他早一步。《孩子王》的风格,和侯孝賢非常接近,幾乎就是《悲情都市》。大時代小人物,命運多舛,身不由己。
    4
    阿城說,三篇三王中篇,都是一口氣寫,寫三天,完全沒氣了,匆匆結束。別說再寫長,寫毕修潤,亦有心無力,不能再做。所以他寫了許多短篇,戛然而止。
    本來,他還想將王系列寫下去,寫满八個,什么車王拳王……他父親連書名都替他取好了:《王八集》。
    5
    阿城在杂文里寫:
    1982年在北京買過的肉,紫色戳記,說這塊肉1962年入南京冰庫的。20年了。
    英國人認為品評食品是沒品的事,于是只好一路難吃到現在和將來。
    在云南下乡, 回去北京了, 原老乡给他说: 现在承包了,咱都有钱了啊。咱想在家弄个假山,你给设计下。
    阿城说: 干吗要弄假山? 你周围围着全是真山。
    阿城说那时公路没起好, 乡下还依靠马帮。最重的是盐,牲口都不爱馱。牲口们很精,知道往河里走,走一次,到岸上,盐就给泡掉了,不重了。其中最精的是驴,跑到河里就呆半天,死也不上岸。
    于是,对付坏驴,就在馱盐前,先给它馱棉花。水里一浸,重死了。以后馱盐,不敢往水里去。
    还是笨啊!
    6
    阿城的訪談,非常有趣。
    他說作家就是乞丐,外國人沒有將作家印在名片上的,怎么告訴人,我是乞丐呢?
    他說跑到美國去的原因是,他發現美國是一個不需要任何闗係,只要自己干活就可以生存的地方,而在國內沒有關係根本無法生存。
    其實阿城在北京又怎會沒有關係呢?正相反,是出名後各路人絡繹不絕前來探訪,有一天來了幾十批人,他都以面招待,搞得像開面店的,只好逃到美國去找清靜了。
    也有朋友說他《棋王》出名後,無以為繼,有點焦慮,跑美國去了。
    說的不像是阿城。

  • 最好的東西總是使人快樂而傷心,談木心3

    星期四, 12月 12th, 2013

    8
    《文藝回憶錄》(下)
    不死則己,要死死在意大利。
    (意大利真是藝術天堂。)
    人生多少事,只能“雖不能至,心向往之”。人的幸福,其實就到心向往之的地步,整個音樂就是心向往之的境界,是拿不到的東西。
    (特別是听Canon in D、歡樂頌時。)
    悲觀主義,就是“透”觀主義,──萬事萬物都會過去的,人是要死的,欲望永遠不能满足,太陽底下無新事……悲觀主義是一個勇敢的人的態度。得不到快樂,很快樂,這就是悲觀主義,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知物之明,知世之明。一切都是無可奈何,難過的,但是透徹。
    (反過來,就是所謂二逼青年歡樂多。……黛玉是悲觀主義。)
    電視屏幕越來越大,腦子越來越小。
    人最怕的關係,好好坏坏,坏坏好好。後來炒了豆子又送過去。送過去,碗沒有拿回來,又吵。小市民、庸人都這樣子。
    (原來我真不是小市民、庸人。我不吵,到一定程度,“啪”地斷了,決絶而去,再不回頭。毫無示警,對男人來說,比較可怕。)
    9
    健康、明智、善於保護自己、留後路,這才是生活中用天才。王尔德弄得老而丟臉,早年與情人飲酒,揮霍無度。
    (王尔德是同性戀,同性戀在當時英國遭迫害好不啦。如果不是遭迫害,被關進去两年,他也不會淪落至此。)
    徐志摩的藝術根本是種游離的状态,他的出國,不過是旅遊。所謂江南才子,他不過是“佳人”心目中的“才子”。魯迅根本瞧不起他。他的所有東西都是浮光掠影。
    (也是木心說,魯迅這個人,沒看清別人的品性就罵起來了。)
    最好的東西總是使人快樂而傷心。魏晋人夜聴人吹笛,曰:奈何奈何?
    (現在夜聴人吹笛,我一定打給管理處投訴:還給不給人睡啊?!投訴無效,我也會說:奈何奈何?)
    痛悔、內疚等等,放在心里深思即可。一出聲,就俗了,就要別人听見──居心不良。人要想博得人同情、叫好,就是犯罪的繼續,文學是不許人拿來做忏悔用的。忏悔是無形無聲的,從此改過了,才是忏悔,否則就是,至少是,裝腔作勢。
    (告解,往往一边忏悔一边繼續做。紀念、悼念,一出口就變味,並不情真義切。真正強烈的感情,大愛大恨大喜大悲,無法言辭。如見我一長段時間网上失語,要么大愛中要么大恨中總之發癫中。)
    中國有些新譯家和新詩人一樣,寫封信,寫個便條,別字連篇,文句不通,卻在翻譯世界名著。
    (其實,我覺得成大才者不拘小節,一個人的水平不是看有沒有別字。不寫錯別字的是校對。…….. 我就經常寫錯別字!總是被某人譏沒文化。)
    《奧勃洛莫夫》,一味懒,有思想,沒行動,連女人、愛情也刺激不了他,只想躺在沙發上。
    (這是說誰呢?誰不想整天躺在沙發上?我覺得我對沙發呀、床板呀的感情,比對任何事物都深厚、專一。)
    通俗文學,是生活中遇到一個人,蠻有意思,又沒有多大意思。
    《瓦尔登湖》,木心到那湖看過,說,真失望,書是寫得不錯。
    “立體詩”,樓梯型的。木心說,難過死了,走樓梯不是很累嗎?這是什么作為呢?詩嘛,大大方方一行行排開來寫。
    (走樓梯真的很累,歐洲人好像特別喜歡,建築全是樓梯,走到嘔吐那種。)
    藝術家不愛畫老婆,愛畫情人的裸體。
    (這不废話,誰肯將老婆祼體公諸同好?)
    齊白石拜王閶運為師。王在日記寫:今日齊木匠來,文尚成章,詩學薛蟠體。
    禪宗的悟,本也是天才的事,許多人也學禪,硬參,苦死啦,苦得有人變了瘋子,有人做了騙子。
    (明星、土豪最喜歡各路活佛、神仙,最喜歡上當受騙。)
    湯顯祖信中說:智极成聖,情极成佛。
    蘇東坡和米元章相交,知道米的書畫极好,待看了米所作《宝月觀赋》,說:“恨二十年相從,知元章不尽。”
    科舉,米芾寫“租船,如許大。”試卷上畫了一只船。徐文長考考,畫起畫來。皇帝說柳永“忍把浮名都換作淺斟低唱”,你去喝酒填詞好了,要什么功名?柳永不服氣,又寫詞,稱:“奉旨填詞”。
    (恕朕孤陋,前二則沒找到出處。)
    倪瓚,強盜打他,他一聲不吭,後來說,一出聲便俗。真是高士。
    (嗯,我一直以為人需要、也應該溝通。斷沒料越開腔越糟糕。)
    人问苏格拉底该不该结婚, 他答:两种结果都会懊悔的。
    (人生無十全十美的生活模式,怎么像我說呢?)
    有人對我說,洞庭湖出了一書家,超過王羲之。我說:操他媽!
    10
    在國內沒有辦法愛藝術愛得心安理得,直到出來後。有時走在路上,忽然一高興:“我對了,他們錯了。”他們的勢力真是大呀!
    中國沒有個人主義,“五四”以後,要在幾十年內經歷人家两千年的历程。也因為沒有個人主義,革命一來,傳統里沒有“個人”,一擊就垮。
    西方就有這好處,有這樣健康的愛情教科書,中國要么道德教訓,要么浮書;要么帝王將相,要么春宮圖。
    中國历代最多這種類型的文人,認為詩赋小道,安邦定國才是大丈夫所為。我的看法,你要做政治家、教育家,你就去做,別做藝術家。
    (我也一早說過,中國知識分子動不動苍天啊黎民啊,忠君愛民,不過是一边做奴才一边又要自我感覺特別好,于是,就意淫起自己肩負著拯救黎民的神聖使命。)發完議論,見下面木心又說,——
    在中國,儒家意識形態深深控制著中國人的靈魂。梁啟超、章太炎、胡适、魯迅,都曾反孔,最終還是籠罩在孔子阴影里。中國的集體潜意識就是這樣的,奴性的理想主義。
    (簡直跟朕想得一模一樣哎,我不叫木心,叫身心吧。)
    中國現在的文人,說到底,是儒家。儒家,三個月不做官,急死了。給官家請去喝喝酒也過癮。
    靠文學藝術來解決社會問題,開始就打錯算盤。魯迅,論文學改造國民性,完全失敗。
    魯迅“救救孩子”,他要救的那些孩子就是後來申請入党,開除出党,又恢復党籍,又退党,如何如何……
    毫無個性是中國人的大病,我們的國民性和魯迅那時比,至少坏十倍,如果諷刺當代,要十來個魯迅。
    遭遇大事要先退開,退開,可以觀察。誰投入呢?有的是。
    (每次運動,總有那么多熱血青年)
    母親告訴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鹰、虎、獅,都是孤独的、不合群的,牛、馬、羊、蟻,一大群,還哇哇叫。最合群是蛆虫。
    郭沫若有詩說:要把紅旗插遍全宇宙。我听了,說:你去插!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群眾是沒有眼睛的。群眾還沒有記憶。
    (著名哲賢身是客早就總結過:大眾就是傻逼。)
    中國的公園,許多人在那里弄氣功,抱住樹,晃頭──那是怕死,沒有別的意思。穷兇极惡地怕死。他們心里在想:一個呢,這樣可以不死;一個呢這樣不花本錢。到外國的公園,看他們跑步、跳,真健康,真好。
    中國人下流到我肅然起敬──將來回去,慈悲為懷。
    小市民一得勢,如狼似虎,一倒霉,猫狗不如。
    他們要墮落,很好,悬崖深渊,前程萬里。
    11
    普希金的老師,送普希金一張照片,上面寫:“給我的學生,他的失敗的先生敬贈。”照片我也有,不知題贈給哪一個學生。
    (陳丹青听了,有沒低下了慚愧的大頭?……陳丹青居然讀不下去《百年孤獨》。)
    我在杭州時临拉斐尔,關始信心十足,两個禮拜後認輸,──弄不過他,差太遠了。
    (像我临兰亭。)
    木心說,有二十多種蔬菜在美國不易吃到了。水芹、莴笋、薺菜、苦菜、茭白……
    (這可能是他最后回國定居的原因。思鄉,其實是思家鄉的美食。我就在香港住,每到春秋,飛回去吃河虾、大閘蟹,方便,哼哼。)
    12
    1989年到1994年,62岁講至67岁。
    最後一課,木心說:課完,將要分別,校友見面客客氣氣。過去這一段,今後得不到了,想來心有戚戚。
    他穿上黑大衣,戴上黑禮帽,步出客廳的一瞬間,轉過頭,定睛看了十幾分鐘前据案講課的那張橡木桌。
    此后,直至去逝,沒再公開演講過。

  • 不笑不足以為道,談木心2

    星期三, 11月 20th, 2013

    5
    1989年1月15日,木心穿著白襯衫,灰西褲,打著領帶,在高小華家開講世界文學史。
    “一小時10美元,夫妻算一人收,離婚者不算。”他說笑。
    听課者,是一群旅居紐約的華裔藝術家,團團圍著,散坐一地,边聽边吃。真有點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流觴曲水,列坐其次的景象。
    原本打算講一年,一講卻講了五年。期間,有人想加入,打听主講者、內容,木心豪氣凌雲地說:听到是我講就該來了,問什么內容?
    當時沒有錄音?陳丹青手快,記得比較全。開課那天,木心說課程結束時,師生筆記、作品收集出書,叫《文藝回憶錄》。
    後,陳丹青拿了筆記,問木心,出書吧?木心不屑,這又不是我的作品,不出。
    到他去世,陳丹青可以作主,整理出版了這套《文藝回憶錄》。
    6
    《文藝回憶錄》(上)
    木心說,希腊神話中,吃童男童女的弥诺陶洛斯象征欲望,建迷宮關住它的建築師象征制定倫理、制度、道德、條例者。迷宮,像社會,监囚人,人不得出,包括婚姻、法律。建築師造好迷宮也走不出來,作法自毙。
    木心說,司馬迁若不以儒家精神,而以老子論照,《史記》會無可估量地偉大。以儒鏡照史,是迂腐的。《史記》里寫寫忘記儒家精神的篇章就出彩,如“鴻門宴”。
    孔子的言行體系,木心幾乎都反對,一言以蔽之,他想塑造人,卻把人扭曲得不是人。木心重視孔子的文學修養。
    木心說孔子頭腦實際,很有一套阴謀詭計。殺少正卯,是他理論的破產。孔子是一個庸俗的高級知識分子,欲望強盛,種種苛求,世界满足不了他,他一定要把不可告人的東西統統告人,十分精致地虛偽。他的幽靈是無數中國的偽君子。
    木心說,孔子的宿命論是偽宿命論,目的為帝王提供麻痺奴隸們的自強,永遠受愚民教育。帝制的長期的統治,一定得偽善,形成一套禮表法里的中國式的做法。
    儒家是最重功利的。儒家的重禮、厚葬、守制,目的是尽人事,以愚孝治國,是宗族主義的大傳統。儒家的這一套弄得中國人面和人不和。
    (真正英雄所見略同,和我想一塊兒去了。我還覺得孔子口才好,會忽悠,是現在做傳銷、營銷的人才,最愛全國飛,給人開講座,自己不見得成功卻給人演講成功心理學。必得好烟好酒美女伺候,一招待不周,回去又唱衰你。當然主辦方也非啥好鳥,被唱衰也是活該。)
    木心說:耶穌的打右臉凑左臉,忍辱戰術的心理戰限於好人之間。歹人打了右臉打左臉,剝了外衣剝內衣。世界是一群左右臉給人打,內外衣給人剥的亞當、夏娃。都給人白打,給人白剝!
    木心說,音樂、建築、繪畫所體現的宗教情操,那是一種圓融的刚執,一種崇高的溫柔。人類有這樣美的情操,不給自己,卻奉給上帝。聽聽聖歌,看看偉拔的教堂,可知人類多么偉大。宗教要把人類變成天上的神的家畜。
    木心說,自由、宗教,不相合。自由是怀疑的、獨立的,宗教是盲從的、專制的。宗教的宿命…….其實就是政治。
    木心說,凡一種信仰,強制性愚民,一定階段後,民會自愚。波提切利把自己的畫作拿去宗教裁判庭上燒。
    木心說:古時候的愚忠,真可哀!這種愚忠其實是极高尚、极真摯的感情,可是沒有同等智慧統攝,以致終為悲慘。如果道德高於智慧,就蠢,就不得了。
    (現在的道德犯,原來是愚不可及。)
    木心說,人生中,庸俗之輩包圍,很難成功。愛情最難。親家成仇家,因為了解,罵起來特別兇。
    木心說,友誼像婚姻,因誤解而親近,以了解而分手。
    木心說,中國人有個情結,姑稱之為“團圓情結”,不團圓,不肯散,死乞白賴要團圓,不然觀眾要把作者罵死。希腊人看完悲劇,心情沉重,得到了淨化。中國人看完大團圓,嘻嘻哈哈吃夜宵,片刻忘其所以。
    (“團圓情結”致使中國人有一種病,叫“寧叫人打仔不叫人分妻”。再不幸福的婚姻,死乞白賴地非要扭在一起,所有人總是勸和不勸分。致於人家婚姻內幸福不幸福,就無關緊要。)
    木心說,中国民族有个偏好,喜欢“做媒”,職業媒婆多,業余媒婆更多,这种民族心理很奇怪。
    (這和“團圓情結”同一種心態來源,就是要別人按中國人的模式生活:結婚,生子。只要目光所及,身边還有人沒進入這種中國人的生活模式,就有天大的責任去“渡”人家。總之,看不得一點點別人以個人意願過其它的生活模式。)
    木心說,現在去看毕加索、馬蒂斯的,過時啦;看希腊的,不過時,服裝會過時,裸體不會,──两個乳房,過時?
    (這論點,我在論凡爾賽宮為啥醜陋不堪時就說過了。)
    木心說,藝術家,對文學、文化沒有素養,會越來越糊塗,夏加尔是糊塗人,越畫越糊塗,晚年總是重复,毫無意義。毕加索晚年,才氣尽,習慣還在,但他內心清楚:他畫不好了,脾氣坏。
    木心說,中國的戲劇為啥成不了偉大的戲劇?中國的創作觀念是倫理的,寓教於戲,作家無宇宙觀、世界觀,不過是忠孝仁義,在人倫關係上轉圈圈。
    木心說,陳壽寫《三國志》,因寫史,畏首畏尾,讀起來急死人。
    木心說,日本如浮萍,沒根沒底的。也非常狡猾,頭頭是道,沒有下文。日本人不可以談戀愛,也不可做朋友。很怪,終究是乏味的。日本人很會做自己的奴隸,這個民族很難對付。
    7
    木心說,我不悲傷,不絶望,不唱反調,不罵,不出鬼主意──我自得惡果,所以不必悲傷;我不抱希望,所以不絶望;我自尋出路,一個人走,所以不反激。我也有脾氣要發,但說說俏皮話。
    木心說,我也氣過、攻擊過許多人事,但終于放進抽屜,不發表,不抬舉他們,要找大的對象(攻擊)。
    木心說,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他烹小鮮如治大國。
    (陳丹青說木心善烹調,看他一道菜一步一步地做來,卻一點也沒學會。
    木心會將衣褲修改得非常合身,照片所見,他總是衣冠楚楚。《素履之往》里有段飯館里的談話,一老一少,老的斥責小的講究衣著是虛榮,小的否認卻又說不上為何。木心接嘴:為了自尊。)
    木心說:光阴逝,要在一秒一秒消失的光阴中,保持藝術家的风度,守身如玉,決不讓步。
    木心說,“文革”之中,死不得,活不成,怎能活下來呢?想到藝術的教養──為了不辜負這些教養,活下去。
    木心說,耶穌在家鄉,鄉親說:這不是那個木匠的兒子嗎?每個人要留一份“神秘感”,保護自己,使人不知你。你以為君子坦蕩蕩,結果招鬼上門,引狼入家。
    (木心後來在國內擁不少粉絲,一直保持低調。)

  • 偶然的一個機緣中我發現了你,談木心1

    星期四, 11月 7th, 2013

    1
    公司對面有幢受保護建築,門前幾株大樹甚好。十月的香港,煦暖,午餐往往是捧著Kindle,坐在樹下的石沿上,吃三明治。
    木心就這樣走進視線。如他詩里寫的:
    偶然的一個機緣中我發現了你。
    2
    《素履之往》。
    木心說:科隆大教堂的鍾聲,恭聞一度是幸,日日敬聆是福。
    我在巴塞隆那的酒店房間,窗對教堂,每到準點,鍾聲悠揚。人間和天國、古往今來的時空都在鐘聲中交融,恭聞一度是幸。
    木心說:日本的書法,婢作夫人,總不如真。中國當代的書法,婢婢交譽,不知有夫人。
    我發現一個寫得极好的當代人,微博上 @小坏的爹,臨王羲之神似。就是太牛氣,也不肯售字、也不肯收徒,也不肯談論。每日里只是在破信封上、購物袋上寫美字,自娛自樂,叫我等看了一籌莫展。
    這位神人的師尊是陳忠康先生。倒是想請教木心,對這二位的字怎么看。 
    木心說:痛苦欲絶的悲哀是不自然的,艱於維生的貧穷是不自然的,──整個自然界是漠漠茫茫的悲哀和貧穷,人若要自然,得保持适度的悲哀和貧穷,即先從痛苦艱難中摆脫出來,然后才好談那種使人差强像个人的漠漠的什么,茫茫的什么。
    這就像魯迅說的,先安排好經濟再去跟惡人打嘴仗。
    人穷志短,穷酸穷酸,一穷就酸,難有坦然之氣知天命。又或者穷山惡水出刁民。
    木心讀了一位日本人的航海手記,說:矯情絶世,特立獨行,都是在為別人做事,閱此手記後,免我去航海。
    每一道菜上桌,必先近近地拍照上微博;每一程穷游,必細細地攻略、拍照上游記。矯情絶世,都是在為別人做事。或通俗地說:是病,都得治!
    木心說:找遍現代的整個歐羅巴,只見腎臟迁移在心臟的位置上。
    游巴黎,真是這樣的感受。
    木心說:美國老太太,吹著口哨散步,遇見不止一次,轉念中國幾千年也不會有此等事,種族的差異,可惊嘆的宿命。
    中國的老太太,都在人家樓底下的廣場上跳廣場舞,高音喇叭沒日沒夜擾民。不光光如木心說的中國人“穷兇极惡地怕死”,還是窮兇极惡地現世。
    木心說:在西方,下雨了,無傘的照常地走,沒見有耸肩縮脖子的狼狽相。在西方,两車相撞,雙方看清情況,打電話報警。撞車至警察來之前,雙方不說一句話。就此二則立地可做的事,中國一百年後也未必做得到。
    木心說:唐代能解白居易詩的老嫗,如落在現代中國大陸,便是街道居民委員會主任,專事監督管制白居易之類的知識分子的。
    木心說:友人決心墮落,怎么勸也沒用,越勸越恨你,凡見人決心墮落,便歡送。所謂無底深淵,下去也是前程萬里。
    木心說:成了,是:我終于完成了我的失敗。
    3
    看得這些文字,大惊,木心何許人也?雖然錢鍾書說,吃雞蛋好吃,不必認識母雞。偏生我這個人煞風景,就是喜歡奔去雞籠子捉了雞細看。
    木心名孙璞,號牧心,1927年生,浙江烏鎮人。“木心”顯是源自牧心。有說取意孔子的学生所说“夫子木铎有心”。另一意来自英国,表示一个男人很坚强,就说有一颗橡树的心,即“木心”。前面意思代表了木心的志向,后面意思代表木心的品性。
    木心出身富裕,母親自小教他杜詩,以致他在和客人吃飯時說,寫詩至少寫得杜甫那樣才叫詩,引致哄堂大笑。木心上有五兄,皆夭折,故木心幼時被送至寺廟向佛,可見衿貴。
    木心受過私塾教育,後進上海美術專科學院跟劉海粟學油畫,卻又覺劉的风格與己不合,轉往杭州師從林鳳眠。在杭州與後成台灣著名畫家的席德進為同學。席德進穿得破破爛爛,木心白衣白褲白皮鞋;席德進關在樓梯間小房間拚命畫素描,問木心,你不畫?木心搖頭,不畫。當天才派遇上刻苦派。
    陳丹青的畫,木心不肯評,逼得緊了,說:你這畫啊,是在打工呀,會吃苦頭的。或者說:你這是做了一桌子菜,味道沒出來。
    木心說自己年輕時好糊塗,不懂事,可誰年輕時會懂事呢?他參與學運,被國民黨通緝走避台灣;也試過為逃亡,晚上跳進河里;曾得罪了某同學据說後來很有權勢……他將家產半賣半送,携款到杭州開了家紙品店,解放後自然什么都沒有了。在上海浦東高橋當老師。當時他與同學們在附近的小飯館搭伙,老闆娘坏透,木心稱之為飯館的麥克白斯夫人。
    解放後,被關進去幾次。1971年的那次,20多本作品遭沒收,下落不明。他被關在黑暗的地下室,依然坐得毕直,褲子上保持著褲線;拿寫檢查的紙私自扣下22頁,假作倒翻墨汁以多討來的墨汁,在紙正反面寫满獄中筆記。後來他到美國,犹豫再三,托朋友帶這份手稿去美,反复交待當怎么小心夾帶,以免盤查。接機時,朋友施施然自袋中掏出手稿,說什么事也沒有發生。
    牢里放出來後,勞動改造十幾年,掃廁所。(當時單位的那個領導尚健在,訪問他,說木心啊,記得,好有才。掃廁所?沒有的事,哪有哪有?)
    某天臨下班,有人斥他沒換玻璃。他問要換幾塊?十幾塊。那我明天換吧。第二天一早,他卻坐上去北京的飛機,這一天平反了,即去北京修改當初由他負責設計、布置的一些建築。
    1982年,55岁的木心將十幾張畫在挂曆後面的畫作放在一只紙盒子里,携著這筆“財產”只身遠赴美國。初到貴境,言語不通、生活艱辛、綠咭無著……木心售畫寫文,也打工,做過古董修复……他說唐人街書店的書太貴,買不起,他拿了紙條去抄。
    這么多磨難,他不怨,幾乎不提自己身上的磨難和命運對他的不公。(Cwei000跟我提起章怡和,文筆中那種怨天怨地、咬牙切齒,十足怨婦。)他總是保持著风度,還特別幽默、樂觀。他的注意力都在藝術和美上,再無精力浪費在醜惡上。
    木心終身未婚,感情生活成謎,有揣測他是同性戀者。同性戀卻不見他有任何同性伴侶,像張國榮有唐唐那樣。他說,對藝術,要獻身的。
    木心有不少好友,年輕時和李夢熊交好,俩人拎着装着咖啡的暖水瓶,拿着两只杯子,在街上边走边谈,累了坐下,喝咖啡。(無獨有偶,歐游時,我與某人也是抱著熱水瓶,在雪地里走,累了坐下,喝熱茶。)可惜為一套叶慈英文版全集,两位好友決裂。
    木心費力將上海邻居青年申請到美國,寄望老有所依,結果人家到了美國就跑掉自過自生活去了。
    木心在紐約,曾寄住曹立偉新居一年。對曹立偉夫妻來說,不容易,真是非常盛情,實實在在地仰慕木心吧?
    陳丹青一直為有木心這樣的老師驕傲,其實,木心最大的收穫,也是得陳丹青這樣的弟子。
    2006年,陳丹青護送79岁的木心歸居故鄉烏鎮。
    2011年12月21日,木心病逝家鄉。
    4
    趴在電腦上全神贯神八卦木心,手腕上一痒,一只碩大的螞蟻。
    樹底下一路跟了來,也是貪看木心?

  • Kindle

    星期四, 10月 31st, 2013

    1
    某人買了只Kindle給我。iPhone、iPad,最后到Kindle,真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是讀書好。
    時代廣場前面的橫巷,有許多攤販賣iPhone、iPad、SamSung套子,詢問Kindle,卻是沒有,香港人是不讀書的。只好光著Kindle的身子用,這樣也好,更輕一點。
    Kindle最大的好處可以拼湊零碎的時間,現在人在時光機上奔,很難有一整片時間用來讀書。上下班地鉄上、午餐時掏出看,一天勉強也可擠出一個多小時的讀書時間,否則,這時間也就刷微博刷掉了。只有一次,在地鉄上,遇到一妹妹捧著和我一模一樣的Kindle,掃一眼,在看英文。我的卻是在看中文!但總算在香港遇到一個也用Kindle的獨角獸,不免有點惺惺。
    某人見我用得好,等不及我批準,自己又去買了一個。家里政令不施,一點王法也沒有。
    現在俩人出外進餐,一人一只Kindle。
    2
    我是傳統紙書的擁護者,但值得收藏的紙質書少之又少,大部份都是在浪費木材。在確定是否收藏這本書之前,用電子書看一看成為必須的鑒定手段。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書買了並不讀,倒成物累。特別像我這樣狡兔三窟、東奔西跑的人,家分幾處,書散落各地,有時想讀一本書,不知道書在何方,待自遠方的家十二道皇牌調了來,卻又沒了興致臨幸。有次拎了本《紅與黑》到香港,發現上下两冊的書只剩一冊,另一冊遍找不到,也不知是否嫌我這主人冷落它多時,干脆路途中棄暗投明了?
    另一個轉向電子書的原因,好多想讀的書,根本找不到。香港書店的書,格調不高。即便新開的誠品,里面的書和台北的誠品書也有所不同,台灣誠品書店可讀的書多了去。香港有樓上書店,幸許有好書,卻不就腳。图書館倒方便,就是現在見鬼了,一些書,也不是不給你看,就是搞得你看不成。譬如醫生回憶錄呀,紅月亮是怎樣升起來的呀,你在圖書館网上目錄一查,發現全香港就那么两、三本,要么只供館內看,要么已借出,要看就得預約登記,書到再通知去取。我隂晦的心吶,他們不就是要記下每一個看這書的人的資料么?
    Kindle也有不足,有趣的片段要回看,翻頁不便。雖有書籤功能,反應呆板,只好憑記性一頁一頁回找。
    好在我過目不忘。
    3
    一口氣灌了好多書進去。
    將魯迅的《吶喊》又看了一遍。魯迅的文章,值得一看再看。這么多年過去了,居然更貼合社會現象,貼合到不得不將他的文章從教科書里抽出來。
    現在還有一股風吹,要不學英文。中國人就因為英文不好,又聾又啞又愚,還樂此不疲,自動放棄這一門工具。說騰出時間、功夫加強國學。這類鼓吹不學英文者,我看他們的中文也不見有多好。腦子里進满水,怎么騰也騰不出空檔來的。
    4
    《七十年代》,也是比較難找。開頭幾篇非常新鮮,不忍釋卷,後來就沒勁了。可能主編選輯朋友的文章,相熟的朋友自然源自同一圈子,寫寫寫寫就交叉起來,看的都是重复的人和事。
    印象深刻的,張朗朗因說了第一夫人是非,關在死牢里等死。另一篇,閻連科說知青下鄉又沒受多少苦,偷雞摸狗搞得農民煩。知青下鄉幾年就叫苦連天,那他們農民呢?就合該一直苦?
    5
    最震撼的是,木心。另詳說。

  • 丹.艾瑞里:《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

    星期四, 05月 10th, 2012

    1  餓死的驢
    年初,我在两份工之間徘徊:一份繁忙、老闆是惡魔但薪优;一份輕閑、老闆和氣但公司不景。我一會兒想頭上束條“拚摶”的布條努力掙錢;一會兒想干嗎當金錢的奴隸啊?人生的意義在哪?一會兒想公司快完蛋了浪費什么時間?一會兒想老闆是惡魔誰為他干活?天天內心七上八下,十分煎熬,連春節也沒過好。某人也奇怪:不像你了,怎么一點主意也沒有了?
    我在两份工間搖晃不定,差點決定两份都不要,餓死算了。
    复活節的時候,打掃書房,在書架上抄到一本書:丹.艾瑞里《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一翻翻到“餓死在谷堆間的驢子”,那不就是我嗎?
    2  餌
    我們以為自己受過高等教育、見多識廣,成熟、精明,生活在這個商業社會里卻不可避免地墮入一個又一個的消費陷井,因為我們身上都帶有非理性的因子做出各種怪誕行為。可悲的是,許多時候我們上當受騙還不自覺,讀了《怪誕行為學,可預測的非理性》才恍然大悟。所以說多看書大有好處,特別是多看身是客推薦的書。
    一直以為自己意志堅定,甚少受推銷員的蛊惑花冤枉錢,讀了此書才知陷井無處不在,真可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再精明的人,都有精心布置的餌等著你上鈎。訂閱一份杂志,電子版59元,印刷版125元,電子加印刷版125元,許多人理所當然地選擇125元的電子加印刷版。但如果去掉中間印刷版這一選項,許多人會訂電子版。印刷版125元就是一個餌,放在哪兒令你覺得125元的電子加印刷版是多么合算啊?!如果不是訂杂志,戀愛看對眼,電燈泡的功勞功不可抹。這些電燈泡就是餌,令你覺得站在電燈泡身边的意中人多么美或者帅,所以每一部電影必定都有男配角或女配角;每一個高富帅和美白富身边必定都有屌絲。
    3  免費令人疯狂
    另一種常見的推銷把戲是消費到一定的金額可以得到贈品。說起免費品,每一個人都為之瘋狂,不管實不實用拖回去再說,哪怕它真正帶給你的是占据了你寶貴的空間,過幾年還占你的時間精力去清理掉。這是因為每次消費,人有一種怕吃虧的心理(損失厭惡),價格越高,存在吃虧的程度越大,價格為零,怎么也不會吃虧了。
    因為對免費東西無法抗拒,人的非理性會導致不合算的消費,比如10元降到4元的物品和2元變為免費贈送,人們往往會拿免費的,而忽略了實際上有6元的便宜著數在眼前。或反過來,打算買的物品分200元一個或220元加贈品杯子一只,人們又往往會多掏錢買有贈品的,雖然那杯子可能只值10元,或你根本不缺杯子!
    4  談錢傷感情
    人們一方面担心吃虧貪便宜抢免費東西回去,另一方面卻又拒絶接受金錢。比如你的朋友在家招待你,你不能吃飽掏出錢包問多少錢,只能抱著一枝酒、一束花去。比如帮了某人的小忙,並不期望對方掏出錢包來問:該給你多少錢?這樣會覺得受到了一種羞辱,自降身份至Boy、Waiter一類,除了錢,有時人更想當一下好人以满足自己的心理舒服。談錢傷感情,傷的是一顆想當好人的心吶。當然這方面予我來說,是個例外,來我家吃飯的朋友們或我帮了忙的,尽管拿錢來羞辱我好了。囧。
    和約會對象,春宵一度,不管誰掏錢,都會令另一方拂袖而去,雖然伍迪愛倫說“免費的性是最貴的”。事實如此,沒有比老婆更貴的了。在沒有變成老婆痛宰你之前,人都喜歡假模假樣。
    5  心因性
    人們的天性永遠受占便宜、怕付出,付帳的時候會感覺痛苦,因此,作者建議大家不要AA制而用輪流付帳來減少付帳的痛苦次數。另一方面,人又不無矛盾地消費貴價物品令自己心安,或得到某程度的心理享受。書里舉了漂亮的器皿令食物美味,貴價的藥品才會“有效”等例子,有的病人對自己的心脏或膝蓋感覺不适,醫生對他們進行假手術後,他們也感覺到病症減輕,這可是真正的心因性因素。
    被乔布斯一句“你想一輩子賣糖水”說動而去苹果的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在賣糖水時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將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給蒙上眼的人吃,許多人覺得百事可樂更可口。
    6  迷戀所有物
    因為自己的非理性,搞到投資上損手爛腳的例子比比皆是。最著名的一種心態,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有著痴迷的心態,經濟學家稱這為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比如對自己持有的股票死死地hold住。在下我的匯豐銀行股票150元買入,跌至50元供股,不放;升至93元不放;現在60-70元間徘徊,更不會放,洒家打算和它談一輩子戀愛。
    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痴迷,還體現在房子上。去年我買了一個小房子,前房東改了原間隔,將两房打成一房,裝了移門吊頂玻璃飾柜,房間里油了淡粉紅的墻粉……他將價格吊得高高的,在當時那片區是破記錄地貴了一大截,一分錢也不肯讓。恐怕全世界都找不到像我這樣的買房者了,房子沒看,價格沒還,就買。在驗收房子時才首次入屋,房東坐在窗台上,指著满屋裝修,一臉自豪:你看,這些裝修多好?我沒有跟他多說什么,房子拿下後將他所有的東西都砸掉,恢復了原間隔,全屋油成淺米色。他一廂情緒地認為自己的品味和裝修值這么多錢,堅決不讓價;而我則是認為去淘房子的時間精力更值錢,所以也不回價了。
    很明顯,交易中,原房東處於非理性的心理狀態,要不是遇同樣有點非理性的我,他的房子十有八九脫不了手,去年下半年房價還跌了10-20%,到時他就會哭了。當然到今年,相信他也仍會哭,後悔莫及,房子又漲上去了。如果有一天我放售房子,恐怕也會處於非理性的狀態:我的房子朝向多好、景觀多好、地段多方便……然後開出一個非理性的價格。
    因為對擁有的東西的迷痴,商店可以放心大膽地動用家俱試用的推銷手段,只要東西搬回去,人們很容易將這當成自己的物品,再退出去心理上過不去。當然,這種推銷術在中國內地可能不太能興起,愛占便宜的心態和對擁有物的痴迷心態相比,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還處於更愛占便宜的階段。08年我在上海的宜家還可以自由取紙巾,見自然災害一大疊一大疊地拿回去。後來很快紙巾要配給,再後來,听說連座位都被並非宜家的顧客占領當作私家客廳用了。
    對自己的東西痴迷還可以apply到人身上,孩子總是自己的好,老公也是自己的好,就老婆是別人的好。說了半天,看來男性真是理性的動物。
    7  比想像更興奮
    理性的男性恐怕只有在性興奮時非理性。書里有一個實驗,問試驗者會否和憎恨的人、痴肥者、60岁以上的人……發生性行為嗎?在冷靜地時候,很少人回答會,一旦處於性興奮時,回答會的比率直線上升。人為什么經不起誘惑?興奮時就是一頭猪也會上。

  • 《江村經濟》看婦女的地位與經濟關係

    星期二, 03月 27th, 2012

    1
    費孝通的《江村經濟》研究的是開弦弓村,位於長江三角洲,在蘇州吳江附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地區因就近蘇州自古以來算是比較富裕,加上享有長江和大運河的水利交通的便利,更非山區內陸閉塞之地可比。尽管如此,村里婦女的地位仍十分低下,村里的男女比例失調,是因大量的溺嬰的事件發生。
    溺斃女嬰,是因為生女兒不合算,女兒是賠錢貨。最能體現女兒是賠錢貨的地方有两個:一、婚嫁;二、繼承。
    婚嫁:一個女嬰誕生,如果不遭溺斃,倖存下來,長到6岁,她家里便開始為她物色婆家。她父母收下的聘禮將全部作為陪嫁還給男方,此外還得再以聘禮相同價值的嫁妝添在內,一併送給男方。嫁妝的豐厚與否影響到女兒將來在婆家的地位與待遇,演變到极至就像印度,有許多新娘子因為嫁妝少而被打死了。
    女兒养到這么大不光白白送人,還貼錢送人,貼的錢少女兒會遭虐待,十足十的賠錢貨!
    繼承:女人沒有繼承權。如果一家三口,父母和女兒,父親不幸去世,剩下35岁的母親和12岁的女兒的話,她們很有可能流落街頭,被父親的男姓侄子赶出去。因為無論妻子還是女兒,均無繼承死者留下的房屋、田地的權利,而男方的男性親戚才有,哪怕那是很遠很疏的親,也絶對有權赶那對母女出去。
    這樣的繼承法令我惊愕。而這種繼承法並非中國獨有,《傲慢與偏見》中班特納家生了五名女兒,五名女兒沒有資格繼承,房產要給班特納先生的遠房侄子柯林斯先生繼承。柯林斯向伊麗沙白求婚,大有施恩的意味,婚後她可以繼續享有父親的遺產。 
    農村女人沒有謀生的能力,將來的生存全憑嫁給別的男人,替他繁殖後代兼任家里工人,混得一口飯吃,一張屋簷栖身。費孝通說:傳統的婚姻制度對女性极不公平,她不是和男方另組一個小家庭,而是進入男方的大家庭。男方的家庭本就存在,對新郎來說沒什么不方便,而新媳婦卻得努力融入新的生活圈子。
    我倒從沒想過這方面也體現出對女性的歧視和不公。
    2
    蘇州的一些江北人家庭,重男輕女得很厉害,比如女性是不能上桌吃飯的。而蘇州、上海一帶又往往家里女人為老大,男人在厨房燒,女人在客廳高談濶論是常見的景象。江南人和江北人做朋友,一起在家里聚餐,那就非常有趣。江北人家庭里的女子往往再三推讓不肯上席,江南人家里的女眷早已上坐,叫自己男人拿這做那。
    香港的潮州人也是非常傳統的,女人在家庭中沒有地位。有個前同事是潮州人,大家一起出去吃飯,她往往會感嘆,真好啊,可以男男女女一起同桌吃飯,自由自在發表意見。她在家里是不被允許上桌的。這是在現今的香港發生的真事!
    3
    女人出嫁後一直要小心翼翼,誠如黛玉初進賈府,不可多說一句話,不可多走一步路。而她的丈夫不能對她有親近之意,要對她冷冷淡淡才是大體,免人閑話。這不知是出於什么規矩和考慮?中國人特別會裝逼,特別道貌岸然不知是否源於這種风俗?新婚夫妻不能感情外露,晚上關了門脫了褲子干啥都行,白天就不能表示出一丁點親熱依戀之情。中國的絶大部分人是農民,農民有這種风俗,那么,中國人的裝逼樣子出自這里也許可以成因。
    女人的地位在夫家得以確立唯有生子之後,不是生女,是生子。生女,上面已說了,要么溺斃,要么养大了賠錢。傳統的潮州人家庭里,女人在夫家沒有過生日之說,只有她的長子結婚了,她才有資格過生日,她才算真正意思上的一個人?我也弄不太懂這里面的玄機。如果一個女人沒有生育,或生了但沒有生兒子,或生了兒子但兒子沒有結婚,她都沒有生日過。要遇到特別愛吃蛋糕的女子,可真是太悲慘了!
    《三國演義》里猎戶劉安為討好劉備,將自己老婆杀了取了臂肉給劉備吃。而同樣是《三國演義》,曹操為了追求徐庶,將他母親接去作誘誀,徐庶為之也離開劉備歸曹操。這里很明顯,劉安的老婆沒有生兒子,所以還沒算作一個人,徐庶的母親因為生了徐庶,所以成了舉足輕重的人。
    4
    媳婦無權提出離婚,但男家可以休妻,以生活作风、不育或家務做得不好等等原因休妻,真實的原因往往是心理變態的婆婆受不了比自己年輕的女性出現家中,將兒子的感情吸引走了,而閙著要休掉媳婦。長詩《孔雀東南飛》以及最愛寫詩卻寫來寫去都是爛詩的陸游家就是這類例子。
    5
    上面所寫的,對我來說,有點稀奇古怪、莫名其妙的婦女受歧視的事情,在《江村經濟》中也有轉機:一、開弦弓村的婦女從來不下田,農忙的時候也不會下去幫忙;二、開設了合作工廠,許多婦女進廠工作,得到較高的工資後,甚至有女工因她的丈夫沒給送傘而當眾向他發火。
    婦女不下地干活,因為這村的婦女都要养蚕,蚕絲收入占了家庭的幾乎一半收入。所以她們得到不必下地干活的特權。進廠工作,她們的收入更高,高過男方的收入後,她們地位也開始改變。既便曾遭休妻的媳婦,不願回娘家丟人現眼,而是逃去城里幫佣,有了收益,有的會和夫家的關係修好。多么現實?!
    婦女受歧視,婦女地位低下,歸根究底,就是一個“錢”字,經濟結構決定上層建築。卡夫卡的《變型記》里那種赤裸裸的經濟主導家庭親人之間的關係的描寫,並不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才有,在中國的農村社會同樣存在。《紅樓夢》里同樣投奔親戚,林黛玉就什么都沒有,真是只身投靠,而薛宝钗一箱子一箱子的抬進府去,在賈府所享的重視和歡迎度完全高於黛玉,最後得到拜堂入室的待遇。論親疏,黛玉其實是比宝钗更親賈府的,但相比及錢,什么親也親不過孔方兄了。
    所以如果再有人說:這是风俗,這是傳統,這是規矩,要女人怎樣怎樣的低聲下氣,還不如說:這根本是一個經濟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