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部電影,感同身受果然是好,沒有這方面的經歷也會因這部電影而了解、關注,並深深為之吸引,更是好電影。
我從來沒有在類似的工業城里生活過,家里也沒有什么下岗工人,尤其是對一些不甚美好的事物,總是選擇性遺忘。
隨著電影的推入,我記憶深處的一些鏡頭也被慢慢喚起。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即便是在蘇州,也有一些工廠造的宿舍,其實也是破破爛爛的。那些簡陋的物質生活,從食品、衣著到家俱;那些老土的歌曲,刚刚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往市場經濟轉型的大环境下無從适從的小百姓……
2
有一陣子,我在上海暫住,住所後面有一條塵土飛揚的路,路边的一塊空地堆了垃圾。每次去菜場,總要經過,總會看見許多人在上面扒東西,還有不少流浪狗。看著《钢的琴》里的那群下岗工人,不由就會想起那些扒垃圾的人、狗,還真差不多。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生活?要過這樣的日子呢?
這批工人,並不笨也不是無能,老工程師精通俄語,對著本蘇聯的钢琴設計理論,設計、繪圖,指揮大家造出钢琴;陳桂林除了會拉琴,具音樂修養,人還很小聰明,口才好,特別擅長忽悠人,他不在宣傳科不去當個推銷員還真浪費了人才。
有領導氣質的季哥,可能是世界上最穷最好心底的大佬,坐在垃圾堆里,指揮著一群下岗工人去挖當年大造钢鉄扔掉而被埋進地底里的廢鉄,手下和對方打起來了,他處理的方法是叱責了自己馬仔的不是,鉄歸人家了,有這樣替自己馬仔出頭的大佬?
季哥的狗如其主人,威武的德國黑背,明明是種氣宇軒昂的狗啊,現在爬在垃圾堆上整天睡覺。周圍人打起來,它反應迟鈍,主人說:快去看看。它慢吞吞地:哦,去看看。狗和人一樣,失去安身立命之地,理想和信念隨著肚子也填不太飽而幻滅,什么神氣精都沒了。導演張猛對這一切的揭示並非控拆式的,而是一種詼諧、戲謔而帶點黑色幽默的手段,令人既好笑又感沉重。
可以看出,沒失去工作時,季哥是名特別專業、敬業的技工,深深熱愛自己的工作。他傾力支持陳桂林造琴,提供地方、工具、材料,早已仁至義尽了,還親自動手烤琴蓋。警察來捉拿他歸案,他說要完成工作再走。除重江湖義氣,做事有始有終之外,那曾是他多么引以為豪的一門技術?!
3
多少人當年满腔熱忱地投入社會主義的建設,加入國企工廠,一輩子甚至家里幾輩子的命運與廠緊緊連在一起。在這樣過了幾十年,有一天飯碗被敲碎,他們被扔到社會上,自生自滅。長期從事單一的工作,自然缺乏競爭意識,沒有其它的謀生手段,突然被抛到社會上,立刻淪落到社會的最底層,只好偷雞摸狗,掙扎求生。工人階級,曾經是值得信任和依賴的中堅力量,“咱們工人有力量”,一旦“世界变呀么变了样”,他們被棄之如敝屣。
當然,有說國企工廠养懶了他們;负债累累、效率低下的國企工廠是毒瘤,必須剷除;關閉國企、工人下岗這種是改革必需經歷的陣痛。那么,當初將一套完全沒有實驗過的理論付諸實施,實踐過程中又各種人為錯誤,各種反科學,到實在撐不下去了,又說不這樣玩法了,重新洗牌來套新的游戲規則,這是有良心、負責任的做法?奉行什么,走什么路,為什么總是老百姓買單?
問問父一輩的人,知識份子家庭的,多半對從前的種種持否定態度;而一些退休老工人會覺得以前挺好,甚至緬懷起先帝的治下。這一方面,上面我提到的,人會選擇性遺忘,另一方面,對他們來說,那可能真是一段好時光,那些技有所用、充满理想的衣食無忧的時光,那是他們的青春、光榮和幸福。他們根本不會想到,正因為有當初那段表面風光而實際走的彎路,才致使今天這樣的局面,落至沒老已無所依這樣的苦痛和不幸。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幾十年來,不幸當了白老鼠。
4
《動物農庄》里,一到晚上,墻上的七戒會被改動:
1985年,街上横幅“计划生育好,政府来养老”。
到了1995年,街上横幅“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
2007年,龙永图:“养老不能靠政府”。
2012年,舔菊磚家在拚命動腦筋,叫人晚點退休。
5
《钢的琴》有點像《天水圍的日與夜》,都特別傳神地描寫社會底層的平凡人。
《天水圍的日與夜》非常寫實,而《钢的琴》卻有點魔幻色彩,像《百年孤獨》一樣,片尾那群穿著光燦燦金魚尾巴一樣的裙子出來,在昏暗的、破爛的工廠里跳舞,尤其突兀,可我非常喜歡這樣夸張的效果。
《天水圍的日與夜》的導演許鞍華是鞍山出生的,《钢的琴》据說描寫(取景)的就是鞍山。這都叫我關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