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張中行:《張中行散文集》

zhang
1

其實我一直找的是《負暄瑣話》,一直找不到。在小圖書館倒意外見著,給人塗得不像話,每一個人名、地名均劃線,每一個動詞、名詞都勾圈圈三角。前借者顯是一位好學不怠的學生,對劃詞性上癮,手痒不止。我拎書問管理員:還書時沒翻查?沒提醒不能劃花書么?答:只查看有冇破損。晕!如哪位要塗鴉苦無紙,可來香港借書,高興怎么畫就怎么畫。

沒奈何,借了這本《張中行散文集》,反正也有《負暄瑣話》中收編之文。

2

張中行第一個同居女友是寫《青春之歌》的楊沬。楊沫要革命,而張中行只顧鉆書堆,對政治毫無興趣,两人分道揚鑣。不得不說楊沫頗有遠見,十年後,即1949 年,楊沬已是干部級別,張中行乃是普通教員,楊沬的工資是他的好幾倍(看來是真要干革命哈!)。两人還見過面,終因身份懸殊彼此尴尬而再不相干。

1958年,楊沬出版《青春之歌》,以張中行為原型塑造了“落後文人”余永澤,張中行因之不待人見。這事教育大家,女文青果然討厭,女革命文青更可怕,千萬別把她們弄上床,下床後她們就把你寫進作品里予以貶抑。

3

《張中行散文集》收錄的“紅樓點滴1、2、3”有趣,寫學界泰斗的幾篇也好玩,如辜鴻銘、季羨林、啟功、俞平伯……當然,不過是满足我的八卦心而已。同時代人寫來信實些,而張中行不光是同時代人,還是他們一個學術圈子里的人,更近水樓台。

至於其他的幾篇,恕我眼拙,覺得非常一般,嘍哩嘍囉,典型的老人家絮叨,迂腐,看得我极不耐。同樣是老人文字,我看楊絳先生的直白簡洁,比他的可觀得多了。也不明何以他的散文享有盛名,被譽為散文大家?

4
小議書里片語。

4.1

“紅樓點滴1”

梁思成在北大講中國建築物史,大家都擁去听。還放幼燈片,大家看得興高彩烈。上好課,梁思成說:循例都要考一考,主修的來,哪幾位?
大家巴瞪巴瞪。
梁思成又說:哦,沒有主修,那選修的呢?
大家巴瞪巴瞪。
梁思成恍然大悟:哦,原來都是旁听的,謝謝諸位捧場。向講台下作了一大揖。

估計是當時沒電視機,都當看電視去了。

當時的北大可真是好啊!讓人羨慕。就是圖書管理員不好。

4.2

“紅樓點滴3”

顧頡刚下筆萬言,偏偏口才差,“他總是意多而言語跟不上,吃吃一會兒,就急得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疾書。”

蘇州人不是牙尖嘴利的嗎?他這樣子怎么跟魯迅吵架呢?還是只能打筆墨官司?

4.3

錢玄同在幾所大學兼課,從來不肯批考卷,收了考卷就扔給教務室。北大教務處只好專門雕一“合格”印,在考卷上蓋,然后對照試卷姓名再記入學生學分冊。
燕京大學卻不肯,說導師不批試卷不行,要扣發薪金。錢玄同就附上鈔票一包,复:薪金全數奉還,判卷恕不能從命。

晋人風骨。

4.4

北大里也有十三點兮兮的教授。林公鐸好發怪言。人問:林先生這學期開什么課?他答:唐詩。
准備講誰?答:陶淵明。

他解釋杜甫《贈衛八處士》:衛八處士真不夠朋友,用黃米飯炒韭菜招待杜甫,杜甫當然不满,所以說: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意思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

這位林先生和我,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哇,只關注吃。

4.5

辜鴻銘“好辯,愛罵人,是十足的怪物”。
袁世凱見德國公使,說:“我是不講學問的,我是講辦事的。”還將這話洋洋得意,到處傳播。辜鴻銘听了,就說:除了倒馬桶不必學問,我沒听過天下有什么事是沒有學問就可辦好的。

袁世凱也是故作姿態,其實他寫得一手好字。

4.6

俞平伯擅書,夫人許瑩環擅晝,跟趙孟頫管道升夫婦同。
有次張中行托朋友拿白扇面去求字和畫,扇回來時只有字無畫。說許有使女也擅畫,畫得比夫人好。如果讓使女畫,對求畫者不敬;如果夫人自己畫,又不及使女不好意思,干脆不畫。

文人是不麻么煩啊?!

4.7

張守義為但丁《神曲》設計封面和畫插圖,為之两登長白山拿靈感。第一次阴雨大風,第二次阳光灿烂。張守義說第一次看見《神曲》中的地獄,第二次看見但丁在天堂。他顶禮膜拜,還將帶去的刻著但丁像的鎮紙石、鋅版扔進天池里。
這不是在亂扔垃圾嗎?可勁點,往朝鮮扔。

張守義的家亂得不得了,他永遠在找東西,而且永遠找不到。

他啤酒不離手,讓每名訪客在酒瓶子的酒标上簽名,晚上揭下來保存,稱之為他的日記。

想不到他也做集酒标的事,以為只有我做。

4.8

“橋”

張中行說到蘇州住過半月,愛看橋卻找不到楓橋。楓橋是沒有什么好看的,不過,他舉名園舉了獅子林,好像沒領悟蘇州園林哦。獅子林是失敗之作,蘇州園林中最丑的。

4.9

“犢車驢背”

《宋人軼事》記王安石歸金陵,居鍾山下,出即乘驢。若卒行前,就听凭卒的意思去哪里。若卒行後,則听凭驢的意思去哪里。

驢還會去哪里?不就吃和睡么?

4.10

“彗星”

罗素租屋,房東加條件:不得在此屋內宣揚某種政治主張。
罗素:滾你媽的蛋。
一拍两散。

两者都是有性格的人。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六, 07月 30th, 2011 at 23:03 and is filed under 读书.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