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筆記2.09】《伊丽莎白鎮》的“Norm”

 

 

最近,在网上看見一些有關邻里關係的討論,有人說之前住的地方好幾年一直對門不相識,現在新搬的地方搬進去沒幾天,樓上樓下都來打招呼。言下之意非常欣賞現在互串門子的邻里關係。邻里來往是把雙刃劍,好的時候你覺得互帮便利;不好的時候,你可能失去一些自己的私人空間,家長里短、三姑八婆。

 

在香港,同住了幾十年的邻居,天天电梯碰到,也可以做到只是點一下頭,從不過問對方姓啥做啥。可能是我本身屬於自由主義者,非常討厭各種各樣的關係和束縳;我又是一個缺乏耐性、不肯將時間、表情浪費在敷衍應酬上的人,所以,我覺得邻里之間像香港這樣保持點頭之交很理想,我不能理解那些喜歡邻里之間來往密切的,推測那是可能他們沒在外面生活過,不知道邻居之間保持一點距離的好處。

 

某人告訴我,不是這樣的,其實,美國人很喜歡邻里之間互相來往,大都市這種邻里之間的冷漠往往被指責為沒有人情味而進行批評的。我對此將信將疑,我想西方人不是最注重個人的自由、空間和隐私嗎?直到昨天看了《伊丽莎白鎮》(Elizabethtown)。

 

 

《伊丽莎白鎮》就是不留余力地宣傳商業城市的人情如何地薄如紙:男主角魯德作為鞋業巨頭的首席設計師推出的一款新鞋遭慘敗,令公司損失了十億美元(為鼓吹主題,這牛皮也吹太大了,一款鞋投入十億美元?難道沒有試用就全力推廣?這公司不虧錢也活該!),人人對他反目,包括他女友。魯德的父親米奇去逝,沒有一個人當一回事,既便受死者之推薦才進入西點軍校的連電話也沒一個。好不容易,邻居給寡妇一個拥抱,也是為吃吃豆腐。而在米奇的家鄉伊丽莎白鎮,情況就截然不同。從上飛機就遇到一個花痴兮兮的空姐特別關照,到開進鎮里,街上的門貼著悼念米奇的白紙,到每一家每個人都那么熱情地歡迎魯德,那么熟悉米奇,爭相回憶,並開了一個很有規模的悼念儀式,雖然儀式更像游樂會。追悼會開成游樂會,我對此一點意見也沒有,相反,我覺得這是西方人很可取的地方。怀念一個人,完全不必非得哭哭啼啼。正因為可以不必拘於形式,“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更沒啥奇怪,所以,電影側面描寫城市人對米奇的死無動於衷也顯得沒有什么道理。

 

因為我對這部電影所宣揚的主題思想不予苟同,雖然電影里不少有趣的、輕松的場面,音樂也不錯,我還是給打了三星。再看看別人的評價,吓了一跳,四星、五星的非常多。于是,我又反省,細細地想了想這部電影,還是無法喜歡那種人情味。與其說伊丽莎白鎮是人情味浓,還不如說那種人情味有一點強迫性。魯德根据他母親的願望,──也是他父親米奇的遺願吧?希望火葬,但全鎮人不停地、堅持要土葬,並帶魯德去看為米奇留的一塊地;十幾年來,米奇和他的家庭一直生活在俄勒冈州,可伊丽莎白全鎮人認定他們在加州。真正關心、在意米奇,如他們所說的那樣愛米奇,為什么就不能尊重一下米奇?起碼,聆听一下他究竟在哪個州生活?沒有!他們只是按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去“關心”某一個人。

 

王小波《個人尊嚴》里有一篇小文“有與無”(雖然自打看了乔治.奧威尔,王小波第一偶像地位下調至第二位,但還是不妨礙我時常提提他)有這么一段:

有一次,我老婆到一个南方小山村调查,因为村子不大,所以每个人都在别人眼皮底下生活。随便哪个人,都能把全村每个人数个遍,别人的家庭关系如何、经济状况如何,无不在别人的视野之中;岁数大的人还能记得你几岁出的麻疹。每个人都在数落别人,每个人也都在受数落,这种现象形成了一条非常粗的纽带,把所有的人捆在一起,婚丧嫁娶,无不要看别人的眼色,个人不可能做出自己的决定。她去调查时,当地人正给自己修坟,无论老少、健康状况如何,每个人都在修;把附近的山头都修满了椅子坟。因为这种坟异常的难看,当地的景色也异常的难看,好像一颗癞痢头。但当地人陷在这个套里,也就丧失了审美观。村里人觉得她还不错,就劝她也修一座——当然要她出些钱。但她没有修,堂堂一个社会学家,下去一个月,就在村里修了个椅子坟,这会是个大丑闻。这个村里的“文化”,或者叫做
“规范”,是有些特异性的。从总体来说,可以说存在着一种集体的“生活”。但若说到属于个人的生活,可以说是没有的。这是因为村里每个成年人惦记的都是一模一样的事情:给自己修座椅子坟就是其中比较有趣的一件。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生活,他们也说不出。

 

說得好像就是伊丽莎白鎮,當然,是伊丽莎白鎮DNA變異版。王小波繼續寫道:有种东西叫做“norm”,可以译为“规范”,是指那些约定俗成,大家必须遵从的东西。它在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当然能起一些好作用,但有时也相当丑恶。……如果一个社会的
norm很坏,就如纳粹德国或者“文革”初期的中国,人在其中循规蹈矩地过了一世,谁都知道不可取。

 

伊麗莎白鎮強迫性的人情味導致魯德最后動搖了將其父親火葬的決心並飛奔去阻止(雖然晚了);也令他跟著大家脫口而出“我們在加州……”(雖然是口誤)。在集體和环境的影響下,再怎么強的個人意願,慢慢地也會退讓,也會妥協。如果norm像依麗莎白鎮的那樣,無傷大雅,我們尚可以看著電影笑笑,享受一股人間溫情。可是,套用《圍城》里趙辛楣的話:“外國一切好東西到中國來沒有不走樣的”,在中國人社會里想享受伊丽莎白鎮那樣的“人情味”,我非常担心會走樣成什么,這也是為什么我看《伊丽莎白鎮》看得很不是味兒。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五, 01月 23rd, 2009 at 18:05 and is filed under 未分类. 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0 feed. You can leave a response, or trackback from your own site.

6 Responses to “【觀影筆記2.09】《伊丽莎白鎮》的“Norm””

  1. 是如

    22:55
    01月 23rd, 2009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中西部作家”由“是如”加为精华博文!

  2. 太阳使者

    08:55
    01月 24th, 2009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中国古典文化圈”由“太阳使者”加为精华博文!

  3. 金叶子

    11:55
    01月 24th, 2009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天地巡游”由“金叶子”加为精华博文!

  4. 秦少游

    15:03
    01月 24th, 2009

    至此新春佳节之际,跑过来问好。

  5. 新独秀

    20:00
    01月 27th, 2009

    可能是我本身屬於自由主義者,非常討厭各種各樣的關係和束縳;我又是一個缺乏耐性、不肯將時間、表情浪費在敷衍應酬上的人,所以,我覺得邻里之間像香港這樣保持點頭之交很理想,我不能理解那些喜歡邻里之間來往密切的,推測那是可能他們沒在外面生活過,不知道邻居之間保持一點距離的好處。我也基本如此认为。

  6. 刘黄书

    19:32
    02月 8th, 2009

    新年好。祝天天快乐,身体健康。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