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1月 13th, 2008

  • 【觀影筆記71@2008】浪潮,揮之不去的納粹阴影

    星期四, 11月 13th, 2008

     
    浪潮(Welle,
    Die),揮之不去的納粹阴影
     
    這是一部很震撼、能引起人深層思索的電影。現在提及納粹、文化大革*命,總有點不可思議,好像那些疯狂与己無關,他們是一群不正常的人,我則很清醒,決不會走他們的路。《浪潮》(Welle,
    Die)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將一群正常人導向狂熱,只需五天!而如果我們也處在那種环境,恐怕無法置身度外,同樣頭腦發熱。

    看完電影后,去搜看了一下原真實事件:1967年4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亚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由教師Ron
    Jones進行的一場實驗。令人松一口氣的是:真實事件並沒有引致學生自殺及傷人的惡果,教師Ron
    Jones也沒遭逮捕,只是大部分學生深感尴尬,Ron Jones后也遭學校解職。

    如果沒有出那么多亂子,這實驗的意義非常深遠,不明白Ron
    Jones何會被解職?我認為他太牛了,應聘請到更高學府進行有關社會或人類學的研究才對。

    Ron Jones的第三浪潮(The Third
    Wave)實踐,告訴我們納粹(獨裁)的阴影時刻徘徊不去,或者用更俗的說話:是我們每個人身上有克服不了的人性弱點:
     
    1. 粵語中的“埋堆需要”,人是群體動物,非要找到同伴,和同伴一起才感到安全,才滿足歸屬感;儘管同伴所從事的事,你未必同意和欣賞,但不和他們一起,就被孤立,人惧怕被孤立。擴大來說,民族主義、排外性都基於此。
     
    2. 虚荣心的需要,需要被認同、被佩服,許多原本平凡的人,比如相貌、才能平平的人,在投身於某項狂熱的群眾運動會特別積極,表現突出,做常人(或他們平時)不敢做的事。影片中,平時怯懦的學生會爬上高高市政大樓畫第三浪潮的LOGO。文*革中,其貌不揚的女學生揍起人來特別兇,有女學生抽死老師。在這一點上,原本就优秀的人才,未必會很積极。電影中,就塑造了勇於反抗的女主角。
     
    3. 偉光正的需要。每個投入狂熱的群眾運動中去的人,都覺得自己平時好無聊,好空虚,現在才有意義,在從事正確的事業。在電影里,可以看見穿上白襯衫的同學們挺著胸,滿臉神采。我們局外人看著,會心想:真是一帮腦殘,被洗了腦還這么神氣活現。但搞納粹的和投身文*革的人,當時心中也充滿這股神聖的自豪感吧?覺得自己很崇高吧?愛國主義最容易被作文章。
     
    4. 另外,還有服從行為上的天性怯懦或惰性。有關這個,另有一個耶魯大學的米尔格拉姆实验(Milgram
    experiment,即“權力服從研究”):測試人在遭遇權威者下達違背良心的命令時,人性所能發揮的拒絕力量到底有多少。結果是61%-66%的人會遵從命令去傷害別人。

    第三浪潮實驗和米尔格拉姆实验活生生地展示好端端的人是怎么會參與到集體疯狂的活動中去,對實驗者來說太殘忍,涉及實驗倫理上質疑而被叫停。然而,若沒有這樣的實驗,我還真的不知道人性如此,還以為我會例外。有關大眾,我曾經概括為“大眾是傻逼”,現在我知道我也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傻逼的一份子,如果條件成熟,只是程度上的輕重而已。
     

    由於人性的局限,群眾是如此容易被忽悠,只要有稍微牛逼點的人物出來引導大家。人性的弱點無法克服,那可有一種方法來鉗制牛逼哄哄的人物,不讓他們實行獨*裁呢?

    答案也是否定的:到目前为止没有方法可以防止独*裁,就算民*主,也不能確保是真正的民*主,那怕一人一票選舉出來的政*府。最好的例子就是希特勒,希特勒也是民*選的。而罗斯福呢?執政后多次修*宪以擴大自己的管制權。希特勒成為獨*裁者,罗斯福沒有,似乎是個人行為問題,民*主體制,並無法保障獨*裁不發生。(有關罗斯福為啥沒有成為希特勒,是個人還是體*制或還是美國民眾和德國民眾存在本質上的區別?美國民眾崇尚自由根深柢固,而德國人的紀律性、服從性都較強?我還比較困惑)

    綜上所述,非常灰心和恐怖地發現:納粹和文*革是無法避免的。
     

    有說獨*裁的出現,經濟是一大主因。經濟一衰退人就會對現状不滿,亂世出英雄,這時候出來一個牛逼哄哄的人,給大家指出可觀的前景,引導大家干“革命”,大家自然就听從。希特勒的上台,戰后德國經濟崩潰是原因,可文*革卻不能完全歸因於經濟吧?

    我對天朝為何不侵略邻國苦苦思索良久,后,恍然大悟:納粹刚好奉行侵略政策,給大家一種誤解,以為所有獨*裁國家都會去侵略。獨*裁並不等同侵略。獨*裁者以長治久安為主要目的,侵不侵略、擴不擴張、掠不掠夺倒在其次。相比起來,希特勒倒算一個沒什么私欲光為德國人民謀福利的獨*裁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