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03月 23rd, 2008

  • 【東周話列國(14)】齊襄公諸兒

    星期日, 03月 23rd, 2008

    1
     
    原諒本酒繼續在齊襄公諸兒這里流连,因為我覺得他是春秋時期一位頗具戲劇性效果的國君。在位十二年,做了許多名垂青史的勾當,最后不得善終。
     
    不得善終的君王很多,尤其春秋戰國時期,基本上,這個好不容易坐上了君位,沒多久就被人杀了。杀他的人自立為君王,沒多久又被人杀了。而杀來杀去的,多半是自家親兄弟。周夷王時代,齊國的哀公遭周天子烹了,中央指定由齊哀公的一個弟弟胡公為齊侯。可地方上不服調令,齊哀公的另一個兄弟弟獻公,將胡公撵走,自己當上了齊侯。君位傳至獻公孫子厉公,時隔三十五年,那老不死的胡公又跑回來了,和厉公爭君位。結果,胡公和厉公在這場爭位戰中雙雙死掉,君位便宜了厉公的兒子。這是一段令人頭晕的混亂历史,將它簡述一下,是想證明,在齊國,兄弟間為了君位杀來杀去,早是优良傳統。所以,在齊襄公不得善終這一點上,大家都看得很開了,都會理解齊襄公。
     
     
    2
     
    齊襄公所做的那些名垂青史的勾當,最著名的恐怕要數和妹妹文姜的通奸兼亂倫。雖然那時候經常發生當父親的抢了兒子的老婆,當兒子的睡了父親的妾侍,但親兄妹之間發生關係,還是比較罕見。而這樣的事,能做到張張揚揚,被史書記載,叫《詩經》流傳,說明他性觀念和倫理德道意識要么特別前衛,要么特別不開化。
     
     
    3
     
    齊襄公天不怕,地不怕,我行我素,肆無忌憚,但听文姜的話。新生的女兒,和文姜的兒子相差近二十岁的,文姜非要他將女許配給自己兒子。“襄公惧失文姜之意,只得依允。”
     
    問世間情為何物?
    只是一物降一物。
     
     
    4
     
    齊襄公在位十二年,据記載,似乎他的人際關係搞得一塌糊塗,很不得人心。對外,他滅了紀國,杀了二諸侯國的國君:鄭侯子亹、魯侯桓公。對內,他不守信用,不肯及瓜而代,得罪了大夫連稱、管至父;對自己王族兄弟:他的弟弟公子糾和小白,在他任上逃避外國;他當太子時,“尝與無知斗”,及登位,便克扣了公孫無知的待遇,令無知心懷怨恨;對效命於他的人,──公子彭生(見有說公子彭生也是他弟弟),毫無當大佬的風範,指使公子彭生拉杀魯桓公,但又出賣彭生,“杀彭生以謝魯”。這在道義上,非常說不過去的。就算不談道義問題,實用角度考慮,今後,又怎么會有死士肯為他賣命呢?最后,看他對待近身侍衛:出猎遇鬼,──遇見公子彭生所化的豬,吓一跳,跌傷腳,丟了鞋。回行宮,向侍人費發火,鞭侍人費三百記。侍人費哭著跑出行宮去。
     
    齊襄公的先祖是姜子牙。姜子牙,我在《沿著封神的情節》里已聊了許多,不管我對他多么不滿,多么打壓譏刺,他還是一如繼往地博學清雅沉毅。然而,《說苑》云“呂望(姜子牙)年七十釣于渭渚,三日三夜魚無食者,望即忿,脫其衣冠”。姜子牙的脾氣並不好,並不見得總如《封神演義》描寫的那樣博學清雅沉毅。齊襄公諸兒秉承了祖先的暴燥脾性,更進一步,非常暴虐。
     
     
    5
     
    我說的戲劇性事件,發生在齊襄公遇刺身亡那晚。遭鞭挞含泪走出宮的侍人費正遇前來杀齊襄公的公孫無知等一眾叛亂者,侍人費自告奮勇:“不如我進去作內應,省得惊動了宮內人不易攻進。”公孫無知他們當然不相信他,侍人費拉開衣服,指著傷痕,哭訴昏君暴虐,“乃信之”。
     
    這里,可見侍人費跑離宮挺遠一段路了,這么一群人馬過來,宮里居然毫不所知。他被鞭后,為什么跑出宮去呢?是去尋找齊襄公丟失的鞋子?還是真的負氣離宮出走?
     
    侍人費回進宮,卻和其他侍從孟阳、石之紛如等,將齊襄公藏於戶后。孟阳假扮齊襄公卧於床上,被沖進來的叛亂者斬死;侍人費和石之紛如奮力擊敵而死。齊襄公再被揪出來,杀死。
     
     
    6
     
    從齊襄公待人的兇殘暴虐、刻薄寡恩,可以設想早就眾叛親離,公孫無知等謀反者沖進宮里杀他,應該易如反掌。卻不料,齊襄公的近身侍從,個個忠心耿耿,拚死護主。侍人費還玩無間道,“阴”了公孫無知等一把。
     
    這是讓我很奇怪的一件事。齊襄公亦大惑不解,伏身戶后,抓緊最后的時機問侍人費:“不苦背創乎?”
    侍人費說:“我死也不怕,何況受點背創?”
    齊襄公嘆曰:“忠臣也!”
     
     
     
    7
     
    《東周列國志》中,對齊襄公的“忠臣”定義,不予苟同:“史官评论此事,谓襄公疏远大臣,亲呢群小,石之纷如,孟阳,徒人费等,平日受其私恩,从于昏乱,虽视死如归,不得为忠臣之大节。”
     
    《紅樓夢》三十六回,宝玉和襲人說:
    “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只顾邀名,猛拚一死,将来弃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战,猛拚一死,他只顾图汗马之名,将来弃国于何地!所以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窝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
     
    宝玉的一番歪理,又把史官們文死谏的傳統忠臣定義給推翻了。
    那紂王每每見臣死谏便狂怒不已,應該是讀了《紅樓夢》這一回。
     
     
    8
     
    我對惡評如潮的“三姓家奴”呂布,總懷有好感,推究起來,可能出於我對陳宮的欣賞之心。我欣赏陈宫,觉得此人有本事,很决断,忠心、可靠,也讲情义,慷慨赴死……。这样一个人,弃曹操,跟吕布,可想而知吕布自有他的吸引陈宫之处。

    同樣,記載中的齊襄公再怎樣的不堪,卻有一班侍從為他慷慨赴死,他定有某些做得成功之處,或擁有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