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03月 8th, 2007

  • 【史記佐酒】夏本紀第二(7).會稽山上大會計

    星期四, 03月 8th, 2007

     
    (同樣跑到會稽山,人家王羲之就……)
     
    1
     

    我從來不敢碰地域這個敏感的話題,就如不嫌命長的學者,決不會去碰“紅學”那個“是非精”。

    地域和紅學,只要一碰,大夥的勁道就來,──砸你的勁道。反正無論怎麼說,總會有不同意見。而這兩樣東西,又沒個標準答案,不砸白不砸。
     

    因此,凡《史記》裏所涉及的古代地名,它說哪里我就難得地、特別聽話地復述哪里,不想瞭解今屬何處。

    這種消極抵抗的態度早在讀《史記》前、當我得知稱為赤壁的地方就多達五處時已經形成。試想一下,東坡先生經常半夜三更不睡,舉著酒奔到黃州赤壁江上,自作多情地“遙想公瑾當年”,人家公瑾在九泉下喊:“拜託,我在蒲圻羽扇綸巾呢,您老別亂裝斧頭柄。”

    豈不令人十分之灰心?
     
     
    2
     

    不想涉及地域問題,何現又提呢?
     

    話說有回,某紳士賞了我一句粗口。俺抓狂,捋袖子踹桌子理論。

    在本酒大肆鋪張的軍事演習面前,他誠懇檢討:罵粗話是不對地,不過,全是被逼的,還不是你激得我罵?

    吓!看來,我不但合該粗口加身(為啥不是黃袍加身呢?),還需為此君因此事教養上所蒙受的污點而負責。
     

    都是被逼的。
     
     
    3
     

    太史公曰:“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禹給我的感覺像一個錙銖必計的地主,為收租金,大老遠地跑去會稽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通俗一點地說,就是跟人家核數、算帳,並以黑社會大佬的身份,厘定“驮地費”,--硬性規定人家要進貢什麼、上繳多少。
     

    據說那個算帳大會,防風氏因為交通堵塞,那天上山晚了一點,被拖出去,斬!可是呢,杀人立威的禹沒多久就病死在那里了,“葬,葦棺,……”,實在看不出有什麼威嚴。雖然《皇覽》趕緊出來解釋:“……以葦為棺,……禹雖儉約,豈萬乘之主而臣子乃以蘧蒢裹屍乎?”

    看看,“禹雖儉約”,本酒又笑了半天,還不是守財奴?
     
     
    4
     

    “會稽者,會計也。”
     
    Accountant的祖師爺,是禹呀。
     
     
    5
     

    現浙江有會稽山,這爭議比較少。

    既然禹可以大老遠地跑去浙江,不由令我想起圍繞舜故鄉的爭議。

    圍繞舜故鄉的爭議比較多,有四個地方的呼聲比較大。其中,浙江沒怎麼嚷嚷,但人家有餘姚縣、上虞村和姚丘這樣實實在在的地名扎眼。
     

    《括地志》:“……又越州餘姚縣,顧野王云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餘姚。縣西七十裏有漢上虞故縣。會稽舊記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裏有姚丘,即舜所生也。周處風土記云舜東夷之人,生姚丘。”
     

    這些記載未能引起足夠的注意,因為大家深信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是華夏。聖人堯、舜只能是華夏人。

    是真的嗎是真的嗎是真的嗎是真的嗎?
     
     

    6
     

    “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荀子.強國篇》
     

    夏王朝主要在山西南部、河南西部,稍帶一點兒鄰近省份,也就是巴掌大的地方,還不能太東、太南、太西、太北,不然,就會成了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中華文化就是華夏文化?

    是真的嗎是真的嗎是真的嗎是真的嗎?
     
     

    7
     
    如果舜是東夷人的說法成立,想起和禹的兒子啟竞争皇位的伯益、皋陶也是東夷人。
     
    舜傳位予禹,禹接了位子,像C羅接了球一樣,死也不肯再傳出去(一看見C羅的衰樣,就恨不得刮他兩巴,有沒同感者?),並沒還傳給東夷的伯益和皋陶。
    於是,發生東夷集團軍的穷寒代夏事件。
    伯益的后代,為夏朝的死對頭、后並成功滅夏的殷商王朝打工。
     
    可以想像,華夏派和東夷派之間的爭斗是何等長期而激烈?
     
     
    8
     
    有一個為難之處:在始皇帝之前,我不知道當如何稱呼三代的皇帝們。
    這里用皇、帝、皇位、帝位等說法都不嚴謹,說王位吧,又和脑中根深柢固的皇、王不同概念起冲突。
     
    太史公所謂的帝什么帝什么,在當時,就一氏族聯盟的盟主。
    恐怕,叫盟主更為確切一點。
     
    一說“盟主”,我又聯想到岳不群。
    郁悶。